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受我国具有资源倾斜特征的科技人才政策与制度化精英主义影响,院士不仅担当了科研领军者角色,还常兼任管理职务。基于科学社会学视角的地位权力理论,当选院士会带来“马太效应”,即地位优势带来的资源积累效应。分析行政任职这一社会性权力对院士科研论文数量、影响力与贡献度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2005—2019年320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同期候选但未当选的383名科学家的索引论文、管理职务等数据,结果发现:当选院士促进论文影响力、降低论文贡献度;当选院士增加了科学家行政任职的概率,进而增加了论文的影响力并降低了科学家对论文合著贡献度。最后,就我国科研机构管理与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当前关于原始性创新中人才驱动因素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很少关注原创人才人格特质对于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01-2012年期间物理学领域的194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375位中科院院士、291位工程院院士的人格特质统计数据,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证据推理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推动原始性创新的原创人格的构成要素和维度,并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及工程院院士的原创人格特质进行比较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大陆科研人才为何与诺奖无缘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信息》2011,(21):21-21
日前,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宣布了2011年度材料研究学会奖获奖名单。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与另一位华裔科学家杨培东获得殊荣。  相似文献   

5.
正谁说女子不如男,爱上科学并执着于科学事业的女科学家也为人类做出了很多突出贡献。居里夫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她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元素,还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要是你只知道她这一位女科学家,那你就OUT了。在科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女科学家可多了,最近,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周卫健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阎锡蕴都荣获由中科院颁发的"优秀女  相似文献   

6.
第三世界科学院是由巴基斯坦诺贝尔奖获得者Abdus Salam领导一批著名学者发起,联合国秘书长创建并经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一个非政府间的科学组织,始建于1985年.其主要任务是:支持、提倡和评定第三世界国家的科研工作;为第三世界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提供必需的研究设施,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家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和鼓励南、北之间的个人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台作;鼓励和促进对第三世界国家重要问题和课题的研究工作等.该院院士由各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目前拥有448位院士,共中365位院士分布于第三世界的61个国家.92位通讯院士(由发达国家公民但祖籍第三世界国家或由发达国家中对第三世界国家有重要贡献者中选出)分布于13个发达国家.院士中获诺贝尔奖者14人.现任院长为巴西的Jose’l.Vargas,中国科协主席、  相似文献   

7.
随着“嫦娥工程”顺利展开,一位科学家也为人们广泛关注,他便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3,(14):13-16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2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家,以"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转基因技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3,(14):13-16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29期喝“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防,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家,以“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转基因技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98-798
中科院半导体所李京波研究员、李树深院士和夏建白院士的研究团队与其合作者,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二维MoS2/MoSe2异质结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相似文献   

11.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施引行为的马太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后所发表论文被引量的比较以及其突出贡献论文获奖前后被引量的比较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后所发表的论文受关注程度高于获奖前所发表的论文,突出贡献论文获奖后的引用次数明显高于获奖前。提示其他作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的引用行为可能存在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00—2005年英美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纠正已有类似研究中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足,得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并分析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年龄曲线的启示,为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9-1297
 通过对1901年至200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成果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诺贝尔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获奖时间分布、研究周期、获奖周期、师生合作以及机构优势积累等特征,揭示出诺贝尔获奖者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和“发现之发现”等现象,从中可以揭示出科学创造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从而可以为科技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科研过程和遇到的相关科研难题,进行了科技情报分析并结合TRIZ矛盾矩阵进行解题分析,并通过科研思路的难点的初级问题和产业终极问题进行科研思路解题的具体步骤,从而解释了诺贝尔2014物理奖的科研成功的科学思路选择的合理性,同时跟综该科研成功后的相关领域的文献量的变化和升迁情况和专利分布,并进行该技术发展进化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志  张志强 《现代情报》2017,37(5):66-71
[目的/意义] 研究如何动态地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时序曲线的意义。[方法/过程] 用基于每n年和基于逐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对76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基于每n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下基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和类h指数的特点。[结果/结论] 得出了恰当的个人学术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方式和分析指标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与诺贝尔奖评选的“无条件提名-投票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评奖制度是一种“有条件申报-评审制”。诺贝尔评奖制度反映了一个时期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共文化性的特点;中国的评奖制度因为其评奖条件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不具备共文化性的特点。为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必须按照共文化性的要求改革我国科学技术的评奖制度。  相似文献   

19.
马信  周辉  蔡晖  吴锜 《中国科学基金》2004,18(6):343-345
本文以1981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N. Bloembergen发表的SCI论文 为例讨论了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进行原创性研究目标,经过长期艰苦\\\r 的努力,才有可能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科学奖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它向我们提供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全息图景:研究方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研究手段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研究力量由个体向群体过渡,研究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把握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