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瑞 《视听》2022,(4):10-13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形态,势必会给新闻传播业态带来变革,也会给体育新闻带来全新的传播图景.元宇宙会变革赛事转播,助力体育新闻生产,丰富体育新闻的传播内容,优化体育新闻传播的用户体验,但也存在平台垄断、媒介依赖、伦理道德、数据隐私泄露等潜在的风险.我们应科学合理地认识元宇宙,利用元宇宙重塑体育新闻的传媒业态,促进体...  相似文献   

2.
高亢  聂磊 《新闻战线》2021,(5):42-44
全媒体时代,把握好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守主业、新闻立身,向下“深耕”、聚合用户,技术赋能、向上“生长”,是省级新闻网站站稳市场、找到与自己“调性”相符的发展路径,并不断开拓事业发展新蓝海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应对新形势,新闻传播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创新传统的媒介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将电视广播、报纸传播、网络传播融合起来实现互补,使媒介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受众信息接收更加通畅。【方法】本文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开始论述,从当前新闻传播的现状、问题出发,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未来。【结果】媒介融合发展是一种趋势,新闻传播的方式和编辑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结论】媒介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认清现状,解决问题,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革新进步,不断适应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4.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示的宏伟蓝图,为人类文明演化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显示出独特的国际传播价值。数智技术推动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叙事在数智语境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倾力打造多主体、多语种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为一体的互促式大生态,建设跨国、跨文化数智平台,协同促进文明内容与数智媒介交融、共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场景也已覆盖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使得人工智能议题受到多方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被广泛关注和接受的过程中,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作为分析基础,探究人工智能这一新兴议题在媒体赋能下的创新扩散路径.并发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圈层性聚集以及故事...  相似文献   

6.
姚曦  郭晓譞 《现代传播》2022,(6):122-131
把握转型时代广告发展的核心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技术”与“需要”共同构成未来广告发展的关键逻辑——“技术满足需要”。广告本质上作为一种营销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促进商品的销售,不管技术如何作用于广告,“以传播的手段推进由生产到消费转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这一不变始终根植于消费社会中人的全面需要,改变的只是传播手段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技术的赋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人脑的延伸”,通过数字交互、计算处理与共享传播实现了广告感知力、沟通力与整合力的跳跃式提升,这一跃升使广告开始无限接近于“精准到达”“深度互动”“品效合一”的理想彼岸。在此逻辑下,未来广告将呈现出传播生态的“共变”、传播形态的“共创”与传播效果的“涌现”。  相似文献   

7.
8.
数字化主导下的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形式,也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短视频行业中脱颖而出,提升短视频的制作水准,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应当是提升短视频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数字化科技赋能短视频产业为切入口,从短视频用户规模推动短视频节目质量升级;短视频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升级;短视频视听元素制作升级与短视频传播的后台数据支撑短视频创作持续升级几个方面对当下短视频传播的升级策略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9.
高渊 《出版广角》2021,(17):76-78
传播技术的持续升级使媒体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对传播者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接收者的阅读习惯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传播技术智能化成为趋势,新闻传播生态面临变革.新闻媒体必须对传播技术智能化下的新闻传播规律进行积极探索,恪守新闻生产原则,创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以语音、短信为主的1G、2G时代,发展到以数据、IP为主的3G、4G时代,目前正在进入万物互联的5G时代。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发放5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①。  相似文献   

11.
李鸿基 《传媒》2022,(12):24-26
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新闻把关理论实践带来强烈的挑战。新闻把关亟须清醒审视、敏锐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要变化与特征,既要吸纳借鉴传统媒体长期积累形成的新闻把关制度方法,又应当主动更新把关理念手段,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机制以及人工智能工具,勇于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把关融合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妥善运用人工把关和算法把关,大力推进融合把关、全媒把关、全员把关、全程把关多维系统,从而更科学、准确、高效地把好新闻信源关、政治方向关、舆论导向关、新闻事实关、语言文字关、技术应用关。  相似文献   

12.
徐泓 《新闻前哨》2010,(10):17-18
2011年招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实施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揭开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李宁 《传媒》2023,(6):21-22+24
<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公益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众多企业家和企业积极践行公益使命、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公益品牌建设也被视为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推进共同富裕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形象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日益成为公众评价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4.
陈隽 《新闻战线》2023,(5):60-62
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地方化和地方传播国际化正相向而行,地方外宣在促进跨国、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人”为纽带,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以“物”为媒介,增强国际传播共情力;以大视角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以小切口增强国际传播引导力,是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5.
方开燕  王婕 《新闻战线》2021,(14):19-22
2021年是人民网"内容科技"概念提出的第三年。值此建党百年之际,人民网应用内容科技为"红色云展厅"公益展播活动赋能,使其成为内容科技的新形式、学习党史的新阵地、智慧党建的新应用。"红色云展厅"的创新实践证明,内容科技在赋能党史党建"破圈"传播方面,有极大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媒体智能化提升传播精准化的同时,受众“选择性接收”倾向愈发凸显,“新闻回避”更导致无效传播与用户黏性下降,智能传播时代怎样创设良好的新闻消费互动生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方法】文章将融合新闻生产置于“新闻回避”的研究框架视野下,围绕用户如何在数字传播环境中通过智能技术赋能实现有效新闻获得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论述。【结果】发现新闻价值被平台算法单一化,新闻情感被平台算法简易化,新闻体验被平台算法迁移化,进一步拓展了“新闻回避”的内涵外延维度。【结论】基于此,主流媒体通过智能化技术赋能重构算法生态,智能化编辑部赋能平行数字空间增强新闻挖掘人机协同,培育媒体未来用户用算法素养推动科学发展,“新闻回避”才可能进入到“新闻悦纳”,并为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的主流媒体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建伟 《中国传媒科技》2022,(4):142-143+157
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决定性标尺,它要求新闻媒体在新闻发生时要用最快的速度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准确地报道。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新闻机构广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力图实现新闻制作自动化。本文主要介绍新闻媒体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新闻自动化的两个案例,并探讨新华社北美总分社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当前应用的情况,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业革命4.0时代,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传媒技术也得以迅速变革、成长。受众足不出户,眼之所及、手之所触,便可轻松感知天下。随着内容和技术相互驱动、高度融合,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横空出世。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将结合传媒技术、媒体融合优秀案例,分析探讨新时代传媒发展的突破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王琳 《新闻战线》2021,(16):100-102
借助数据新闻形式,以融合思维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以数据立意的融媒体产品将宏大主题分解成不同的细小切片,并以数据为主线,以变化和对比为依据,将原本枯燥的数据赋予不同的设计,动态展现各领域的发展变化,让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了新的表达。作品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数据新闻的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政策语境、技术语境和文化语境构筑的多维复合语境。同时数字技术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主客协同、资源整合与媒介延展为主要内容。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萦绕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弱化、思考能力下降和协同难度增加;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以及侵权与失真;传播媒介单一、影响力下降以及融而不合等诸多困境。为此,可通过主体联合、内容整合、媒介融合等路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