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结构方程构建了公共产品供给配置效率分析模型,应用2000~2006年全国各省市的科技类公共产品供给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科技类公共产品供给配置效率类型有持续高效型、高低变换型和持续低效型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薇 《今日科苑》2007,(22):15-1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忽视广大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从而引致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机制的失衡,而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必须把农民的需求偏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函数的内生变量,现实最佳的目标模式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产品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四种模式:政府供给型、政府与私人混合供给型、民间组织供给型与私人供给型,逐步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私人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民间资本的视角,从地方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着手,介绍我国民间资本概况,从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不足与民众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和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效率不断降低与成本不断提高的矛盾出发,分析民间资本供给公共产品的必要性,从理论和技术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民间资本供给公共产品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供给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民间力量参与博物馆运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各国政府普遍面临财政困境,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不断扩大,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成为现代政府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公共产品理论理论和经验表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成熟,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民营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民间力量的参与要注重方式的选择,认识到民营模式的缺陷和限制。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其关键就在于增加和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效供给,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也在于如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铪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健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理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和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现实国情来看,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行为选择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从萨缪尔森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均衡理论出发,着眼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的时代背景,建构了一个理论框架,从而分析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行为选择的理论、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地位、分析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优先序。  相似文献   

7.
《学会》2017,(11)
现阶段,在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趋高的形势下,政府已无力独自承担供给任务,因此现实迫使政府转变思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行动中,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转移职能的过程中,科技社团和政府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科技社团而言,存在着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源不足、经费欠缺等问题;对政府而言,存在着观念转换不到位、利益难割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社团须更新观念、提升能力;政府须改革创新,完善转移职能的机制。这样,科技社团与政府才能更好地合作解决公共产品供需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各自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楚娜  王艳 《未来与发展》2014,(4):87-90,8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公共投资的力量减弱,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农民负担加重。论文以陕西省为例.研究税费改革后政府供给什么类型的公共产品会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论文提出政府应该从供给主体、供给类别、供给时效性这三个方面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难以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是根据农村社区内部的真正需求来决定,而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关键在于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完善与创新。借鉴西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文章从制度创新入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进行了新的构想,以实现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村特定社会文化影响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诸如"强权"的决策机制和不完善的表达机制;不合理和供给效率低的供给结构;错位和责任划分不清的供给主体等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产品理论.通过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完善基于农民平等权利的农村公共产品选择机制;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多重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不合理,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责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等,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唐定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0):21-22
公共体育产品主要是满足和服务于人们群众的公益性体育产品。通过对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发现了我国在供给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所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我国群众需求的一些因素。通过国家的一些政策制度和许多大型活动来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增加,达到和谐社会下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公共产品从理论上分析应该由政府提供,但由于混合产品的存在也为其他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持。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容乐观,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主体失衡等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通过引入多元化主体、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税费改革等措施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4.
蒂布特地方公共产品模型突破了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垄断供给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路,设计了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引入了"消费者选择",从而在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引入了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农民图书信息需求内涵的基础上,利用需求层次理论、创新需求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图书信息需求是一种情感需求,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需要社会各界的联动促进,才能最终扩散传播,成为社会的进步;是准公共产品的一种,需要得到市场供给与政府部门的共同支持;为政府培训、教育农民,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侯静 《科教文汇》2007,(8X):132-133
蒂布特地方公共产品模型突破了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垄断供给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路,设计了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引入了“消费者选择”,从而在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引入了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7.
媒介竞争、选举竞争和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阶层或地区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经常不均衡,媒介竞争与媒介捕获导致的各阶层、各地区之间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是重要根源.媒介声望竞争有助于媒介提供广泛与差异化的信息,而媒介经济利益竞争会引致媒介信息偏好高收入群体,特别是容易诱发媒介捕获,由此会导致媒介信息偏好特定利益人.媒介信息的失真导致政府官员偏好高可见度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引致政府的公共产品决策偏向于高收入群体或特定利益人.大力发展媒介产业、建立媒介自律与重视声望机制、重视对官员任用的声望考评、保留或建立公益性媒介机构是扭转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提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是媒体网络公司社会责任。目前网络媒体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但相对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供给能力仍显不足。基于对影响媒体网络公司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主要因素分析,提出提高媒体网络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已构成了制约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的长治久安.如何解决好西部农村急需要的公共产品严重短缺供给问题,在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下,提供什么样的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多少农村公共产品,通过那些资金来源去建设西部农村公共产品,这就需要对公共产品的使用性质,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提出各级政府对西部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快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改革以创新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  相似文献   

20.
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最关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本文立足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深入剖析了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财权事权范围、改革"自上而下"公共产品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选择向农民选择"、"官员偏好向农民偏好"转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