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高职导游专业技能大赛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竞赛对导游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以赛促教"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对实施"课—岗—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动、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以赛促教"与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激励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戴海良 《科教文汇》2012,(23):44-44,56
永嘉县老年大学门球队多年来坚持以赛促学,已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组织参加系统内部赛、安排各队自行随机赛、组织参加其他类型赛等,促进学员学习门球实践知识、调节自我身心方法与老年群体间的相处之道,从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这种形式适用于很多课程,只要充分重视,立足课程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办学规律,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一定能够丰富以赛促学的内涵,收到举一反三效果,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8)
随着当今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良,与教学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高校推出了各种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经过多年在企业从事实践工作与在高校从事教学的经验得出:在进行《家电产品设计》课程时,采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家电产品设计课程内容的产品设计大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直接有效的掌握家电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并研究出一套更为完善的《家电产品设计》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应用教学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有效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校学生临床实践不足、理论脱离实践、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以赛促教"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尽管"以赛促教"模式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竞赛内容覆盖不全面、竞赛评价标准不够详细、赛后总结反馈机制未形成系统等问题,文章通过对"以赛促教"模式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中高职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形式、目的、实施方式和实施成果,认为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在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艳 《大众科技》2021,23(9):115-117
文章以黄河交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了学科竞赛在黄河交通学院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后,对其能力提高的作用;提出了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有结合的改革方案,以及通过"以赛促学"模式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以赛促学"的培养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孔琳 《科技风》2013,(5):193
本文探讨了机械类设计专业以组织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教",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学水平,形成了"竞赛—教学—教研—教改"氛围的专业教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高职学校都在针对学生的教学及就业进行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改革。而传感器是智能制造研究与应用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项专业技术。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剖析,综合阐述"以教带做、以做助学、以学培赛、以赛促改"的一种前后衔接,不断循环与改进的创新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实现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职业素养都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胡明胜 《科教文汇》2012,(18):71-71,78
在传统实训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技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外,以实训项目为依托,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应当注意四个要点,即合理划分竞赛小组、恰当选择或设立竞赛项目、赛前集中研讨与解读竞赛项目、赛后注意检查评估与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以英语学科为研究对象,提出将"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融入高职高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试图创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信息化建设路径,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参与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国家提出了"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理念,并通过举办各级技能大赛的形式,来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国家输送一大批的高技能蓝领人才。因此,文章在全面分析当前中专生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并在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对提高中专生技能训练质量的重要性后,提出几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信息化难以全面落实,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教学大赛的影响很大,受到职业院校的普遍关注,也得到广大职业教师的认可。高职院校要能够借助于比赛活动,有效的引导广大教师参加到国家级及省级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去,能够以赛促教,促进高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为解决传统教学问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创新点,不断探索研究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以"以赛促学+创新项目实践"模式培育专业特色品牌,推动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4.
林婕  沈娟 《科技风》2023,(25):65-67
目的:在高职院校构建及实施“以赛促训”竞赛培训模式,探索在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备赛期间对参训选手核心能力影响和存在优势及不足,为赛项训练模式完善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选取我校经历“以赛促训”备赛模式训练的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参训前后进行核心能力评价及训练体验问卷调查。结果:参训选手赛项相关6大核心能力均显著提升,参训体验总结为“竞赛培训模式对能力的影响”和“竞赛培训模式优缺点”两大主题。结论:该竞赛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选手健康与社会照护竞赛核心能力,后续可以通过多举措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推进训练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陶权  何琳 《大众科技》2012,(6):203-205
技能大赛的举办引领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校企合作的过程,促进了学风校风的建设,树立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教学活动观。  相似文献   

16.
电子专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加强了对基础教学模式的关注度,并且生成了全新的教学思路,讲求人才的实践能力培育,但是在相应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完善的教学思路,导致实际的教学效益并不是十分好。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赛促学,通过比赛来互相激励,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其对于电子专业有着相当强的适用性,并且效率十分高。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建设网络强国的大环境下,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已被确定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创新至关重要。将“以赛促学”模式引入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对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乒乓球公共体育课以赛促练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根据公体课四个层面的指导思想,研究提出比赛形式:基本功的巩固、社会助长效应的利用、理解的深化、形式不一的团体赛。以多学科交叉、传承中国体育精神、深挖知识提升方法,充分发挥乒乓球公体课比赛多样性,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练习动力,最终传递中华民族公平竞争、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26)
在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培养"条码和代码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人才已被国家纲要明确提出,这表明条码技术与应用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探索其授课模式、培养方案、考核标准等,对该课程的教学无疑意义重大,本文将竞赛引入条码技术课程,将传统教学与竞赛结合,实践证明:"以赛促学"的授课模式产出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受益,使课程教学更加契合市场,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和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自动识别人才,对其他课程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学科。为了提升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以赛促教"在计算机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具有先进性的竞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潜在的能力,能够更深刻掌握课程内容,并运用到竞赛中,提高了竞赛的获奖率,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信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