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到1996年.是内地乐坛白衣飘飘的年代.以老狼、高晓松为标志的校园民谣.在第一时间将青春的温度直送到千家万户后.旋即伴着互联网的兴起.恐龙似的消失。 时隔十年之后.2006年,又被称为了“民谣年”。从2月到12月.中国的北方到南方.在各种民谣音乐节上,新一批的民谣人抱着吉他坐到了人群面前。却不蒋白衣胜雪。他们面目苍凉.穿暗色布褛,戴旧毡帽甚至靠着盲杖.他们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是野革一样坚韧并蔓延着的真正的城市民谣。[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朝廷多数设有采风官,他们摇着木舌的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回来后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适合公开的便在官员之间传诵。不适合公开的便呈上朝廷,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春秋时期此风最盛。采风官们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到了孔子手里,经过反复提炼、删改,最后剩下了305篇,又依据这些民歌民谣的来源和反映的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08,(3):42
《民谣流域》作者:李皖史文华定价:48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本书是全面记录民谣音乐发展历史的全景式著作。作者从欧洲民歌开始,继而涉及了英国民谣、凯尔特民谣、美国民谣、加拿大民谣,拉美民歌,巴西音  相似文献   

4.
白衣观音图像有密教和本土两个系统。目前我们所常见的均属本土系统,其产生时间大约在盛唐,其形成与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渊源和民众的信仰心理需求有关。白衣观音图像区别于其他观音图像的突出标志是其头冠之上披覆袈裟或头巾,这种造型源自南北朝着"覆头袈裟"的禅定僧形象,后过渡到初盛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不久白衣观音的形象得以确立。盛唐著名画家吴道子可能描绘过白衣观音画像,并将其传播到蜀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朝廷多数设有采风官,他们摇着木舌的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回来后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适合公开的便在官员之间传诵。不适合公开的便呈上朝廷,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春秋时期此风最盛。采风官们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到了孔子手里,经过反复提炼、删改,最后剩下了305篇,又依据这些民歌民谣的来源和反映的题材对象的不同,将它们分别编入了《风》、《雅》、《颂》三个类别当中,结集刊印。于是中国学史上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6.
从一则清代民谣谈起杨珍清朝康熙前期,京城流传着一则民谣:“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其任之暂与长,问张凤阳。”这看似普通的几句顺口溜,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也道出三位显赫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何以如此,其人生结局又各是如何呢?索三是指清初四...  相似文献   

7.
《举秀才》民谣即所谓《桓灵时童谣》,古来都相信是东汉民谣。本文指出流行文本只是晋代民谣,它是在东汉民谣的基础上改编的。文章从《举秀才》诗的异文、选举制度史及古代语音等角度,对诗的原貌进行了复原,揭示了这首民谣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异。《举秀才》诗的历史演变启示我们,后世文献中记录的前世歌谣很难看成是产生时代的原貌,传世的所谓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原始狩猎时代的《弹歌》、帝尧时代的《击壤歌》等,都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8.
民谣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加工的民间文学。具有词句简练、朗朗上口、容易流传等特点。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引用民谣,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了以通俗胜风雅的效果。怎样才能正确地选用民谣使其为新闻添彩呢?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词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应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感情得到了释放。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民谣、  相似文献   

10.
每到长假就有很多的户外音乐节竞相举办,主要的音乐类型是摇滚和民谣。每年大大小小的摇滚音乐节能办100多场,喜欢摇滚的人在人群中显得越来越正常了,中国的乐迷结构也越来越跟外国看齐了。 摇滚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型的最大特征是什么?音乐人或乐迷会说,是力量、但是心理学家也许会好奇这种能发出“针针扎”声音的力量是打从哪来的?经过观察,他们决定谨慎地给这种力量一个现成的心理学别名:偏执。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不安的时代中,我们的诗人哑言了.是城市民谣.唱出了社会巨变中小人物的承担。而开始蓬勃的城市民谣,正来到商业的前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全世界,民谣一直是流行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根。如果中国现在还有民谣的话,它们在唱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邓明 《档案》2008,(2):35-37
《云署聊编》中《陕甘民谣》条,记载了有关王亶望贪腐的民谣:“王亶望居总督,视属员馈送之多寡为轻重,其少多者方许进见,次多者留与饮食,最多者与之花厅较射,时有‘一千见面,二千留饭,三千射箭’之谣.遂以墨诛。”王亶望未做过总督,最高做浙江巡抚。民谣说的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官甘肃布政使的巧取豪夺的伎俩。清朝的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是仅次于督抚的大员。  相似文献   

14.
明代辽东地区的诗歌创作,成果丰硕,尤其民谣体的诗歌最出色。这些民谣体的诗歌,有的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之作,有的是文人摹仿民谣之作。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与现实政治结合紧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二是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天象预言,“白衣会”在汉唐天文志书中多有记载.其意本为古人在肉眼观测下对昴宿星气形状的一种直观描述,并无特别含义.以后,随着占星术的发展,“白衣会”被赋予了丧葬凶祸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5周年和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的民谣,日本东阳书房新近出版了《中国民谣集》。该书收录了“草原情歌”等30首中国民歌,这中间有自古流传的民谣,有中国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儿歌、情歌,以及关于“太平天国”的民  相似文献   

17.
民谣的历史溯源和概念界定“舆”的字面意义在最初时是下等人的意思,有“舆人为车”的说法,也就是说舆论从诞生起就是在民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民谣如同其他民间文学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民谣可以说是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舆论,建立在具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的人们对社会现象、社会矛盾一致认识的基础之上。当一种共识形成广泛的舆论力量之后,便会借助某一种传播媒介传递开来。民谣以其简洁精练、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传易记等特点,非常符合民众对于…  相似文献   

18.
“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民谣代表着广泛的社会舆论,反映着共同的社会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民谣以诙谐的形式,寄寓了民众严肃的政治思考。而“非典”时期的民谣,却无不渗透和流露着老百姓在这场疫情面前的乐观与豁达,反映出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 “有了吴仪,定能无疫” “沙斯病起,粤港传疾;处置失当,全国危及;主席揪心,总理着急;危难之时,授命吴仪;号令九州,集资百亿;全国齐心,全民协力;有疑就隔,确诊就医;人人行动,  相似文献   

19.
特别内向     
参加完一个电影看片活动,往家赶的路上已经是夜晚11点了,外面下起了雨.车里的收音机在放着民谣。唱民谣的歌手是个特别内向的人.任凭成熟、风趣的主持人怎么引导,愣是磕磕巴巴说不上一句完整的话,回答问题也是慢半拍。两人之间的对话总要隔着几秒,万般无奈的主持人只好说,你还是发挥你的长项,唱歌吧。  相似文献   

20.
罕见的旱灾     
“丙子丁丑年,干断河田,壮逃他乡,饿死老弱残”,如今这首民谣仍在川北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