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竹 《新闻实践》2001,(11):39-40
一、网上舆论监督为网络媒体树立了成望 在对广西南丹矿井特大事故(今年7月17日凌晨发生,但消息被隐瞒达半月之久)的报道中,一些媒体根据举报人透露的点滴情况在7月底就陆续进行了报道,但由于矿区严密封锁消息,致使报道陷于扑朔迷离的状态。人民日报·人民网的报道对彻底揭开事故的盖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引起全社会的关  相似文献   

2.
2001年7月31日,人民网发布《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及随后连续深入的报道,揭开了死亡80余人但被隐瞒近半个月之久的南丹矿难的盖子……批评报道、网友来信和以评论针砭时弊,形成合力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网站,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职能很自然地从纸媒向网络媒体延伸,人民日报编采人员在向报纸提供批评报道的同时也向人民网提供,甚至专门向人民网提供;网民向人民日报的网站反映他们的困难、问题,希望人民网像人民日报一样为他们伸张正义,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问题。这是人民网开展网上舆论监督的两大原动力。概括起来,人民…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都是8月4日以后,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中,知道了广西南丹龙泉矿冶总厂的拉甲坡矿和龙山矿发生了特大矿井透水事故。然而,为揭露事件真相,此前,已有数十名新闻工作者在南丹矿区冒着生命危险艰苦工作了近十天。 线索 7月26日和27日,广西数家新闻媒体连续接到多位读者的举报,内容都是揭露十天前发生在南丹县龙泉矿区的井下透水事故的。  相似文献   

4.
矿难报道:从封锁走向透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岳 《青年记者》2007,(14):27-28
1998年1月24日,辽宁阜新矿难发生,78人遇难;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特大矿难事故,遇难81人; 2002年5月4日,山西运城煤矿事故,死亡83人;  相似文献   

5.
欧东衢 《中国记者》2012,(10):124-125
7月25日和26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楼下镇安利来煤矿连续发生两次冒顶事故,先后造成5名矿工和53名救援人员被困.7月26日,53名被困救援人员被救出;7月29日,剩余的5名矿工全部获救. 在持续多天的报道中,我选择多种不同的方式、内容来进行拍摄.其中,图片故事《写"生死簿"的人》由于选取角度新颖,有创新,读者反映效果很好.然而,这组反响良好的图片故事却差点被我忽视.  相似文献   

6.
肖楠 《新闻知识》2002,(4):10-12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当地政府的某些官员与矿主串通一气,极力隐瞒事实真相,广大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事实真相,终于打破坚冰,撕开铁幕,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使事故的处理得以正常进行。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故,当地政府官员为何要隐瞒事实真相?为何敢隐瞒不报?当媒体对此展开调查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挠、盯梢、恐吓?对南丹矿难事故真相的揭露,再一次表明,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始终坚持着一种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这就是社会责任。一、知晓权:媒体…  相似文献   

7.
今年8月7日20时左右 ,浙江永嘉县黄田镇外窑村黄田电镀二厂发生厂房倒塌事故 ,共倒塌生产厂房17间 ,其中有5间厂房正在生产。事故造成13人死亡 ,15人受伤。这是近年来温州发生的最大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此次事故发生时 ,正值中央领导对加强安全生产多次作出指示、中央调查组对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进行全面调查之际 ,加之外地媒体抢先对此事故的报道不准确 ,因此引起国 (境 )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温州新闻网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媒体的优势 ,全程跟踪报道这次事故的调查处理过程。从事发第二天开始到事故善后工作处理完…  相似文献   

8.
2016年六七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数千万人受灾.人民网是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网站,在2016年7月南方洪灾的报道中,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报道内容统计 笔者查阅了2016年6月29日至7月20日人民网对南方洪灾的专题报道,统计出与洪灾相关的报道共252篇.  相似文献   

9.
一、阳新去年几个突发性事件概况 1.白沙鹏凌铜矿6.16透水事故(《湖北日报》6月17日至20日均有报道)。6月16日,白沙鹏凌铜矿发生透水事故,致使11名矿工死亡。此事惊动了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亲临事故现场,指示抢救。  相似文献   

10.
毛扬周 《新闻窗》2013,(2):93-94
2012年7月25日,黔西南州普安县安利来煤矿运输巷发生顶板冒落,造成掘进工作面5人被困。事故发生后,煤矿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7月26日14时15分,矿方参与救援的53名人员在掘进至10米多时,巷道再次发生冒顶,全部被困住。7月29日,通过97小时的紧张救援,所有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相似文献   

11.
李勤 《当代传播》2003,(6):10-13
新闻的传播环境是媒体的栖息地。新闻的传播环境因素,对于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质与量,公众对所传信息的认可与接受,尤其是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与满足,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及其报道,如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的特大矿难事故、2003年1至5月爆发于国内的“SARS”疫情等,都明显反映出新闻报道中传播环境因素对公众知情权的制约和影响。重视传播环境因素对公众知情权影响的研究,对于正确理解环境与传播的关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传媒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最大限度满足与尊重公众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楠 《中国广播》2016,(2):19-21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另有38名矿工遇难。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次矿难报道的采访经历、山西记者站团队的通力协作,以及记者的职业中感悟:当灾难发生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的报道不仅是抢险报道,更是抢险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把握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滔 《新闻前哨》2005,(2):12-12
白沙鹏凌铜矿6.16透水事故(《湖北日报》6月17日至20日均有报道)。6月16日,白沙鹏凌铜矿发生透水事故,致使11名矿工死亡。此事惊动了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亲临事故现场,指示抢救。  相似文献   

14.
8月29日,四川攀枝花市肖家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到8月31日清晨,遇难人数已经升至37人,还有10人困在井下,生死未卜。自从事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着事故抢救的每一个细节,各媒体也不断传来消息,报道了领导赶赴现场指导抢救、遇害矿工家属的反应,以及伤员救治的进展。这些报道,满足了人们对事故的关注。可是,事故当天下井的154人中,有没有矿领导在井下带班?如果有,他是属于平安升井的,还是已经死亡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中,作为主流广播媒体的中国之声,详细报道了矿难事故的发生、施救,获救矿工情况等.从中国之声的报道中,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对于思考传播中传播者角色、受众心理诉求,尤其是风险社会中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都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2月29日18时左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顺发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事故发生时,共有21名矿工在井下作业,经救援已有2人获救生还。其后,救援队员相继在井下发现了18名失踪矿工的遗体,加上此前发现的1名遇难矿工,本次事故共确认19人遇难。  相似文献   

17.
和谐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和谐尤为重要。 2005年11月27日,龙煤集团七煤公司东风煤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一百余名矿工遇难。  相似文献   

18.
灾难与责任——从大平矿难看媒体的事故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月20日22点47分,位于河南新密市平陌镇的郑煤集团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突出事故,成为今年我国又一起特大的事故。新浪网于第二天早上8点12分就发出了第一条相关的新闻,初步报道了受灾情况。随着救援工作的逐步展开和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以新浪网和人民网为主的各大媒体纷纷对  相似文献   

19.
仁义 《传媒》2002,(7):1
去年夏季,在广西南丹,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矿山特大透水事故。在对这次事故的侦破过程中,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新华社广西分社,以及广西一些报社、电视台的记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记者冲破重重阻力,冒着暴雨台风,长途跋涉,下到数千米的矿道井下,进行艰苦的调查采访。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调查,查清了确凿的事故证据,写出了详实的调查材料,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及时的汇报,以大量事实揭穿了当地某些人隐瞒事故的谎  相似文献   

20.
2007年7月29日,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发生淹井事件。从7月29日到8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为了六十九个矿工兄弟"为主线,全面展开正面报道,大力宣传救援指挥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全力施救、科学施救、精心施救。通过新闻、专题报道,特别是8月1日现场直播了69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生还出井的震撼性场面,凸显了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不惜一切、珍视生命所创造的我国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