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看下面三个病句:①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出自1994年全国统考试题)②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列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刘得多了。③总结是对以往实践活动的一次总的检查、分析和评价,通过总结,把零星的、肤浅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喧闹嘈杂的环境常使我烦躁。在小学科学课上常常出现的嘈杂喧闹甚至乱成一锅粥的现象让我很有想法,同时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曾几何时,小学科学课堂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只要一开始分组讨论或做实验,教室内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声鼎沸,群情激昂,声音的高分贝值完全不同于其他课。曾几何时,我们相当满足于这种情形,认为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盎然,情绪是多么高涨,师生互动是多么融洽。记得一位曾经是学科内很有名的权威说过“,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这样的话代表了多…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难”是汉语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一般人认为 ,中小学生的“贫乏”是其主要原因。“贫乏”包括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和学识贫乏。我们认为 ,“贫乏说”不符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中小学生一代比一代生活更丰富、思想更丰富、情感更丰富、学识更丰富。“贫乏说”已经对中小学作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入选的现代作品,语有文字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用“语言文字好”这把“尺子”来衡量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现代作品,就可以看到这些新课文基本上符合要求,同时也发现某些新课文存在少量语病。下面试举几例。《金杯之光》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又是一个三比○,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准备,决心与中国队决一死战的日本队,一举进入了争夺本届大赛冠亚军的位置。”我认为,“争夺……冠亚军”的说法不合事理,因为中国女排进入这一位置,要争夺的是“冠军”,而不是“亚冠”,应去掉“亚“字。《纳谏与止谤》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作者用副词“何等”修饰名词“气度”和“胸怀”,我认为不妥。“何等”即“多么”之意,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故“何等”应改为“怎样的”:“这是怎样的气度!怎样的磊落胸怀!”或改为:“这是何等有气度!何等胸怀磊落!”  相似文献   

5.
有些语文课,包括一些名师的课堂,听一次就够了,如果有第二次,那简直就是折磨。然而窦老师的《游园不值》,却再三地让我感动。是公开课那种近乎完美的精致让我着魔吗?单纯地从教学论的角度讲,公开课也无非就是这些因素: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生成,等等,只不过窦老师发挥得更自然更妥帖罢了——顺便说一句,有人把公开课贬得一钱不值,但我以为公开课对于优秀教师的成长,对于广大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曾经说过,优秀的公开课是多种“营养素”的集合体,教师们只要把其中的一种吸收到日常的教学中,课堂就会有质的飞跃。是…  相似文献   

6.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感知异常、记忆衰减、思维迟钝、想象贫乏、心理失调、意志薄弱。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何等重要。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般校中不少学生在听课、复习、做作业等学习环节中,沿用已形成习惯的不良学习方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他们在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做了具体指导。下面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数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一堂好课总是让人感觉时间太短,看名师的课堂教学也有同感.向名师学习,做最好的自己.”这话说得多好啊!每一个教师在成长历程中,都迫切希望得到大师的“真传”.榜样的力量会对一位教师的成长产生何等重要的“马太效应”,尤其是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他人、反思自己是何等可贵.为此,我们推出一组以“听名师的课有感”为内容的文章,希望能给广大的一线教师带来一点帮助,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鉴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老师倾注在作文教学研究上的心血非常多,但是学生依然语言贫乏,拿起笔来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9.
我的《孔子游春》一课,是在语用学视野下的一次课堂探索。随着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实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概念,却少有人作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事实上,对于“语言文字运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做望文生义的解读.以为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写写话、练练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了。  相似文献   

10.
有人听说我是学教育学的,就来找我聊自己孩子厌学的事。看得出来,作为家长,她真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答案。出于专业的自负,我从理论上为厌学做出了判断,而且在逻辑上使自己的解说没有任何可辩驳之处。但从她迷茫的眼神和无奈的神情中,我发现,我的言说“失败了”。还有一次,我的外甥女问了我一个“奇怪”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呀”?这可能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了,可是面对她,我却又一次失语了!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是为今天的谋生,还是为明天的幸福?是为适应社会,还是为超越个体存在?是为自身的幸福,还是为外在的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1.
回顾几年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最深的体会是要有“耐心”。耐心或者不耐心,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耐心”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记得孩子在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每次回家总要绘声绘色地讲述学校的情况。有一次,由于他的作业没及时交,得了零分。回家后他虽然很怕挨说,可还是鼓起勇气告诉了我们,想做个检讨,利用星期天补上。但当时我心情不好,一听他得了零分,顿时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打了他一顿。从那以后我们逐渐发觉他回家后再也不说学校的情况了。再比如他刚上学时,我们为了让他多学点本领,曾让他参加过微机、美术…  相似文献   

12.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好差.除了文字表达能力的强弱外.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学生对所写内容的材料,掌握的丰富程度如何。通过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写好作文,就得先积累材料像当代散文家秦牧说的那样,从事写作的人必须建立三个“仓库”。建立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材料“仓库”是我们引导学生要建立的第一个“仓库”。人们的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中的材料是无比有趣,无比生动,不可计数的。这是学生作文的源泉。要教会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热心参加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要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多写笔记,把自己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建立起充实的作文材料“仓库”。如果学生持之以恒.勤于笔录,长年累月地把生活中的材料积累起来,建立起充实的材料“仓库”,作文就不会内容贫乏.空洞无物。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那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呢?  相似文献   

14.
王晓霞 《中国德育》2012,(10):57-57
问: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训练”的说法耳熟能详。而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丈应用规律。”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用“语文实践”取代“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15.
《课外阅读》2008,(14):1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夺去了我们的亲人,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在满目废墟面前,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我们也懂得了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卑微又是何等渺小!而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我们却更懂得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父母用血肉之躯保护自己的孩子;老师用坚强的臂膀护  相似文献   

16.
近读《作文世界·高中新语文伴侣》五月号专访文章《读者要为高考号脉(中)》,颇有感慨,应该说几位同学的发言都不无道理。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知之有限,想得也不深;对新的语文教材,我也是只管使用,很少拿它与旧教材进行比较,因为我没有工夫去做。读罢几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我一定程度的思索。我认为,课程改革,还是要实际些、再实际些。首先,无论你怎样改革,语文课总是要保留的,既然要保留,就自然要涉及语文教材的选编问题。(本刊编者语:这是众所关注的热点,我们已在第六期推出的“新语文热话”栏组织专家就这一话题发表了最新观点。)我认为…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语言文字训练”似乎正在淡出小学语文课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再来讨论“语言文字训练”,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在目前这种背景下重温当年开展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话题,似乎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杨再隋、吴忠豪、陈建先三位专家就此话题展开对话,或许我们对“训练”乃至语文教学能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当前研究性学习“炙手可热”的态势下,进一步冷静地思考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诸如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其“课程”价值与“学习方式”的价值如何定位、如何个性化地实施研究性学习以及其局限性及相关对策等等,对于我国今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谈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时,人们多涉及其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在“方法论”角度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即研究性学习仅仅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培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而古诗词是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生能从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体会内涵隽永的民族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得到艺术美感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