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下水文”的感受叶圣陶同志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写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话是很有刘理的。教师只有自己“下水”,亲自写一写,才能有切实的感受,指导学生作文才能恰到好...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需要有一个科学而高效的训练过程,能否恰当地组织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从理论到实践都进入了写作的“自由王国”。叶圣陶老先生在六十年代初就提倡“教师下水”,“经常动笔,勤写多作”,“深知作文的甘苦”,以给学生“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切地感到:教师勤于“下水”,并用自己写的文章以及写文章的体会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是掌握作文教学的主动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一、引路式“下水”引路式“下水”作文指导,是指…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历来得到专家学者的提倡。对此,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教学生写作文,教师必须先动笔写一写,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教师示范得好,学生就学得快。教师写“下水”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如这个比喻中所说,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那么我觉得“下水”之前,最好还是三思。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早在1961年6月 26日就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88页)。 提倡“教师下水”,无非是希望语文教师深知作文的甘苦,并在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作文教学能左右逢源,使学生作文质量能迅速提高。 叶圣陶先生关于“教师下水”的现点尽管已提出近40年了,但真正“下水”并持之以恒者为数甚少,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对学生作文的有力指导。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有必要通过“下水”这一途径(当然不是唯一途径)提高自己指导写作的素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人‘教师下水”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动手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可避免空洞抽象的指导,效果明显。教师写“下水”作文应注意以下几...  相似文献   

9.
“教师下水”——作文教学成功的经验特级教师白金声“教师下水”,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说教师给学生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作,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作文。“教师下水”是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代初,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  相似文献   

10.
梁彬  曹玮 《教育探索》2002,(12):59-59
一、教师“下水”作文的教学功能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写作的技能技巧就会不断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能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教师“下水”作文的指导功能教师“下水”作文的指导功能有两点:一是随机指导功能,二是示范指导功能。随机指导功能,是指在“做中指导”或在“做后讲评”中,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以往“下水”的经验和对本次作文要求的把握,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激励学生不要满足一知半解,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许多一线教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而下水作文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什么是”下水”?刘国正说:“教师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作,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叶圣陶也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王晓军 《考试周刊》2010,(24):69-69
当前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教师示范-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边活动,其中的“教师示范”,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或片段,或全篇,经常把练笔的结果摆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效果的,将动笔的全过程解剖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立意、选材、列提纲、成文、修改”的全过程中悟到一些作文的真本领,收效更大。现将我最近在教学中的一次“下水”示范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基于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和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响应叶圣陶先生关于“教师下水”练笔的倡导,不但“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获得写作的切实经验,而且还像游泳教练在水中教游泳那样,用自己写作的过程、体会,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的指导,以写教写,以文导文,从而把教师“下水”练笔发展为教师“下水”指导,使教师的写与学生的写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开了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任何成功的创造都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  相似文献   

14.
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一、较强的写作能力,二、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三、能写一手好字;四、积累比较广博的知识。他认为,达到这些素养的有效途径是“下水”,即教师精研读写,力求更高的造诣。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要“毕生以之”,不能满足于合格。  相似文献   

15.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备课时主要在“怎样教作文”上下工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怎样写好”这一制约写作效率提高的环节,结果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实践证明.着眼于“老师教”还是立足于“学生写”,其结果相差甚殊。这里的“学生写”当然不只是每周课堂上的两节作文课,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余强 《文学教育(上)》2008,(10):113-11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应该做“下水”作文.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论文外,许多老师几乎不再动笔写东西,更不用说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了,这对于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还是从有利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写作“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相似文献   

17.
作文的批改可以这样一试。学生作文之前可先准备好几篇范文,可以是名家之作,报刊上的文章,更可以是教师自己“下水”的习作,而学生最喜欢教师自己“下水”之作。学生写作时,范文可不露面,让学生自己先开动“机器”,自己动脑筋写。作文本收上来以后,选择几本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一番评讲,再将教师自己所写所选的文章读两篇,让同学们自己回味文章的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组织者”的角色,忽视了“引导者”的义务,成了“岸上的游泳教练”:一味用话语要求学生去如何听说读写,自已“高高在上”,不肯下水;或者只能给学生讲点理论——不会读也不会写。所以,教学质量总是不理想。其实,语文教师本人就应该是一本散发着文化幽香的教材,是富有灵气的具有榜样意义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章广东深圳市西乡中学刘忠革叶圣陶老先生多次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并把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先写的指导文章,称之为“下水”文章。我在中学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这方面有过较深切的体会。在刚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大纲”、“课标”要求:小学各年级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想像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新大纲”、“课标”把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写出想像的内容和写想像作文作为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新大纲”、“课标”首次提出写想像作文,无疑是全新的课题,全新的要求,全新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师下水”的主张。三十多年来,叶老提倡的“下水”主张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教师写“下水文”有很多好处: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沟通师生的情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