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指有节奏地、有音调地大声诵读诗文,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代代相传,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李白就有"吟诗作赋北窗里"这样的诗句。中国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吟诵既不同于从国外舶来的朗诵,也不同于乐音。  相似文献   

2.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这种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与朗诵有明显区别,吟诵可以分为"诵、吟、歌、唱"四种形式;吟诵要遵循"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依意行调、文读语音"等规则;吟诵是方言文化绝佳的表现形式,推广和传承诗词吟诵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陆敏 《现代语文》2006,(12):72-73
诵读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贯穿诗词教学的始终。古人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培养出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大作家。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也都对吟咏的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钱理群说:“中国传统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化。”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具有空灵感和意境美,这使得古典诗词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而且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以此搞活课堂教学,让古典诗词教学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怎样指导学生由简单的诵读到有感情的诵读,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吟诵教学是把吟咏和朗诵相互结合,在深入了解吟咏和朗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吟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最终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达到入情入心境界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古典诗词吟诵教学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旨在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彭蕊蕊 《贵州教育》2023,(Z2):97-109+96
<正>“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诗词文赋都是有旋律、有节奏、有音韵地诵读出来,这是最拨动心弦的读书法,诗词文赋一半的生命力便在发之声口的吟诵里了。19世纪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吟诵悄悄退出课堂、淡出人们视野。但是,吟诵作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衰而不绝,深水静流。近年来得以重回大众视野,回归校园和课堂。当琅琅读书声又在菁菁校园里回响,吟诵会让我们真正走进屈原、  相似文献   

6.
张俊书 《新疆教育》2012,(14):69-69
从古至今,诵读吟咏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学生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才能真切感悟出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师应采用多种朗诵方法,不断深化学生的吟诵感悟。  相似文献   

7.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统编语文教材都把古诗文的读法称为诵读。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也不是朗诵。诵读是重视古诗文声韵基础上的有节奏、有韵律、有韵味的读。诵读固有的、正确的、高级的读法是吟诵,即古诗文的固有读法。广大教师由于对吟诵不太了解,所以使用了诵读这一相对宽泛的概念,但是未来吟诵的读法应该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8.
<正>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李白写道:"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百年前有人学西方诵读法发明了汉诗文的新式读法。因这种读书方式首先用于话剧,需要大声,故称"朗读""朗诵"。近百年来,我们一直运用西方的读书方式来诵读、理解古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种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正方兴未艾地开展,专门的吟诵学会也已宣告成立。究竟什么是吟诵?古代的吟诵和现代的朗诵、朗读之间,究竟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11.
蒙玉美 《广西教育》2008,(32):24-25
诗歌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但当前诵读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学生对诵读认识模糊、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显得很随意、不系统。因此,研究中学诗词教学中的“朗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诵吟唱”式比较教学,是指引导学生对一首已被改编翻唱的古典诗词进行诵读、吟咏与演唱,对由此产生的视听审美效果进行比较体验,从而感悟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情感美与意韵美。它的课堂结构分为诵读、吟咏与演唱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品赏古诗词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着力倡导全新的诗词品鉴方法:在感悟诗词的意境与音乐欣赏的结合中品赏诗情;在反复吟咏和深情的朗诵中品读诗韵;在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的对比中品析诗境;在诵读经典诗词和歌舞完美结合中品味诗律,从而得到全新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吟诵教学简介何为吟诵?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是中国人两千年来传承古典文化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汉语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方式创作的。根据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吟诵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吟诵既不是朗读,也不是唱歌,它介于朗读与唱歌之间。吟诵需要依循古诗词的音韵、节奏,结合自己的理解,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将古诗词中蕴含的感情、内容表现出来。吟诵是一个细嚼慢咽、不断回味、且在其中伴有自己领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朗诵也叫诵读,即大声地有感情地读。现代的语文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朗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问,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诵读中会自主完成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过程,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与内蕴美。所以说,朗诵,是师生共同感知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6.
成丽萍 《教育革新》2009,(12):40-40
诵读,包括朗读与朗诵。朗读和朗诵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高尔基)都要求运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都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的语音变化现象;都要正确运用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表达技巧;都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无论是朗读还是朗诵都如古人所言:“声传于物,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相似文献   

17.
在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巾,诗词吟诵一直是诗词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人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讲究“刻镂声律”,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反复吟咏,以求声韵和谐,音义相通,一气呵成。但是,在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古诗词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感和文本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对于诗词吟诵还停留在朗读至多是有感情的朗读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语言,准确地说是对视觉艺术的解构或重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对于文学,有所谓的“文气说”。我们认为,“文气”是情感和朗诵结合的产物,是通过吟诵获得的美感,所以朗诵古代作品,需要运用古今音变常识和诗词格律等,对作品的“文气”加以解构。  相似文献   

19.
刘坤 《语文天地》2011,(5):10-11
有人用“吟咏感知,怡情冶性”八个字来概括诗词对个人的影响,这是十分贴切的。诗词感性夹杂理性的行文风格,需要读者在思考中领会其神韵,因此读诗词也叫品诗歌或赏诗词。推及到具体的诗词教学中,切不可诘屈聱牙,字字追究,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领会和发现,去感受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诵读——涵泳诗词之美古诗词含蓄隽永,讲求韵律和工整。不诵,难以领略其无穷的魅力。朱光潜在《诗论》一书中说:“能诵读是欣赏诗的要务。”因此,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古诗词字字珠玑,唯有含英咀华,方能品得佳味。教师的范读可以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把学生带入意境。学生也可以吟诵——随着诗词的节奏,可以单人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