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常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俗话说得好,“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大学是凝聚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中心,是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前沿平台,是创新与扬弃社会现实文化的基地,一所大学能否担此重任取决于大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2.
谢柏祥 《教书育人》2008,(12):48-49
"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这是杨叔子院士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经典概括.其实,于企业、学校又何尝不是.置身未名湖畔,信步清华园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就是精神气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批判理论"拷问了科学理性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的合理性,提出理性的科学要走向人文的科学.而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过分强调工具性,使得学生缺乏思想和人文精神.现代的高职教育应该走向技术与人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总是存在许多关注点和一些争论的问题,课改之前较偏重知识本位,课改之初多谈人文走向,而现在更多倡导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和争论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课程改革也在关注和争论的实践中走向深入、走向理性和走向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批判理论”拷问了科学理性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的合理性,指出理性的科学要走向人文的科学。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过分强调工具性。使得学生缺乏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新闻热线是新闻竞争加剧的结果,其本质是传媒影响倾向的开始.大众传媒的面孔不断变化,在宣传和新闻本源之间也不断较量.新闻源的密集度成了谋媒体角色转换的动力,也为媒体角色转换提供了条件,媒体从成熟走向理性,从理性走向人文.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即生命生成、教学即即时创作、教学即特殊交往、教学即系统博弈。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昭示我国高等教育课堂应是生态化、创新型的课堂,即它应从物化走向人文,从“录像式”走向“直播式”,从表象互动走向理性互动,从线性走向混沌。  相似文献   

8.
马晓洪 《江西教育》2016,(Z1):48-49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没有大师,是攀不高的;没有思想,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化,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有人说得好,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文化,不打即倒。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学校文化又是什么呢?人们纷纷在讲述着、议论着、思索着、追问着……所谓文化,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它应该是共同默认的解释,它应该是终身相伴的味道。因此,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一种精神力,主宰我们的精神世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历史理性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从“新现实主义”回归,到文学走向“边缘化”,到“私人化”、“身体化”写作,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地缺失了。通过对这种缺失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进行考察,我们提出重构的可能:即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走向“对话”的学习生活,实际上蕴涵着新课程改革的人文追求:关注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触动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等因素影响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的重心已经有所转变,其发展走向也正在朝着知识领域转移,学科发展走向整合、学术理性更倾向于人文,研究特点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并使得学科建设越来越注重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人文是什么?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给人以悟性,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关怀。人类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艺术课要创设文化情境,凸显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要多一分理性,防止陷入以下一些误区:价值迷失、夸张抒情、过度阐释、杂乱整合、表面热闹、盲目拓展等。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教学是与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与面临的课题息息相关的,其哲学背景便是返回生活世界,从身边的事中发现与研究问题,理解真实生活的意义;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般方法的解释学方法,包括心理解释、历史文化探讨以及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相结合的理解方法;而其哲学理性发展的方向就是由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理性认知,基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个性分析,基于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强化的学科专业教育走向的无奈体认,该文认为,应重新厘清并科学评估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理性赋予并积极挖掘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化功能,使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肩负起必要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6.
黄高松 《现代语文》2013,(10):105-106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在中职学校,一方面,前期受到初中语文教学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注重成绩,忽视学生情感教育和引导的影响,后期受到生源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学生精神匮乏,心灵空虚,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工具派和人文派,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折中派,为这个问题打了不少口水仗。在关于语文人文性争论休战后,近年有了一种呼声——“让语文回到语文”。这样的呼声仿佛在拒绝语文学科以外的一些东西。那么,学语文的最终目标究竟要走向哪里?语文要不要拒  相似文献   

18.
32元钱     
皮秀海 《今日教育》2010,(12):62-62
天开始下起了小雨,我走向教室,教室没有了往日的喧哗,显得格外安静,这倒让我有点意外。  相似文献   

19.
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精神,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传统,没有文化精神,则不打自垮。”11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这片土壤,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根”和“源”,根深才能叶茂,源深才能水洁。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失度、虚假与浮华时常肆虐语文课堂,给语文课堂贴着许多人文教育的伪标签。这样的课堂,看似精彩,实际上却没有基于学生的立场诠释文本隐含的价值取向,没有进行适当、有效的导引与评价,从而使人文教育走向偏锋与悬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