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学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地位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就是常说的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本知识。这一任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知识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没有历史知识,历史作为研究人类往事的一门科学,就不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历史学科的教改难题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板起面孔来教,让学生死记硬背,到头来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不能对历史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更不能对今天发生的与历史相类似的问题给以明断。其实中学的历史教学不外乎有两大功用:其一,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的道德意识;其二,培养分析综合、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联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桥梁。我国人文历史悠久,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今天,学生学了世界历史,学了中国历史,却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教育功能,学生成了教材的奴隶,学习历史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的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因此,应该注重中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重点说一下阅读、记忆、分析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杨政丽 《考试周刊》2014,(48):128-128
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转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知识是历史能力的基础,历史知识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或者进行进一步高等教育的前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焦功成 《湖南教育》2004,(22):32-33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按教材逐句记忆。其实不然,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或前因后果的纵向联系,或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零散的历史知识是记不住的,即使记住了,也是一些不能活用的“死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打破课本原有的体系,创造性地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活知识。“创新就是将提炼的信息经过重组和改造内化组成新的认识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知识总量的迅速膨胀,近年来大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历史教学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呢? 历史教学与发展学生智力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战斗任务呢?在当代“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会记忆和承受前人的知识,必须是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所以,传授和发展智力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教学不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学生智力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教学不能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教学也就无从发挥它的主  相似文献   

8.
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在学习历史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本质不了解。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态度入手让学生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现在的教育是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知识点来提高历史水平,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单纯地提高了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存量,学生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历史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穿插乡土历史资源知识,让学生从身边的现实感受历史,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也使高中历史教学趣味盎然、充满活力,而且对学生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运用乡土资源材料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酌情运用乡土史材料,注意与教科书紧密配合,不能随意缩小全国性事件而夸大地区性事件的...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立新陈辉在历史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脱离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要通过向学生讲述大量具体的有关爱国主义的史实,生动地再现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教学中,陈述性知识虽是教学的基础,但学生对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学习和获得程序性知识时,不能仅靠老师的口传身授,还必须亲自实践并反复训练。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及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规律,规定着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这里说的历史课“第二课堂”,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建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历史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对历史科学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更是正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占领学生课外阵地、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方面。首先,由于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既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而又不受其限制,因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在历史课上,常常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对历史人物的事迹,历史事件的经过,不能一一铺叙,以致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讲《鸦片战争》一章时,学生很想  相似文献   

13.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认为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特别是历史教材,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根据学科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历史科的阅读主要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桂花 《湖南教育》2002,(1):25-25
历史课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开放意识、国际意识,自觉继承人类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课的功能不可忽视。然而,据调查,有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上历史课。为什么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历史的现象呢?第一,历史现象、历史史实纷繁复杂是部分初中学生厌学历史的一个客观原因。历史史实发生在过去,历史现象不能重现,师生在教学中只能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想象。历史年代的久远、历史知识的浩繁、历史现象的复杂,对一部分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中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不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这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是基础,但学生对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历史程序性知识是指历史学习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历史学习技能、历史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知识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在学习和获得这部分知识时,不能仅靠老师的口传身授,还必须亲自实践并反复训练。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及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规律,规定着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高中艺术史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强调知识传授,也不能流于艺术鉴赏,而要力求做到知识、能力、鉴赏的有机结合,使历史课既有历史的厚重性又有艺术的鲜活性,既能使学生熟记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熟记知识的过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学科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初中的学生刚开始兴高采烈地接触历史,而进入初二后,历史知识的量大、理论性强、需要记背的东西多,一部分学生开始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方法,甚至觉得厌烦、枯燥,成为了历史学习中的学困生。  相似文献   

19.
焦建伟 《河北教育》2005,(24):33-35
学完七年级历史上册后,接下来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进行高效的复习,把散见在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在头脑中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如何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整体上深层次把握历史?如何在复习中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认识到:历史不可触摸但能感知,不能假设但可模拟,虽不能假设,但可以追忆,它具有系统性、时空性,既真实又丰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整体上降低历史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中进行自己的探索。《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做了这样的阐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即历史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超越这个过程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