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入夏后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值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其他暖季作物播种之时,因此得名"芒种"。芒种适逢我国南北农业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民众因此也称其为"忙种"。除了农事活动,芒种节气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李亚妮 《百科知识》2014,(11):53-55
正一说起嘉兴端午,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吃粽子""观龙舟竞渡"的画面。嘉兴的端午不仅注重吃和玩的民俗事象,在服饰和居住方面也很有讲究。端午话服饰从文献记载来看,嘉兴端午的服饰习俗非常丰富。清乾隆《古禾杂识》记载:"芒种,逢壬入梅;夏至,逢庚断梅。又三日为头时,又五日为中  相似文献   

3.
浦安 《科学生活》2008,(7):63-67
小暑与养生小暑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05°的那一天,时值公历7月7日或8日(今年是7日)。"暑"是火热的意思,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所以称作"小暑"。小暑也是伞年降水量最多的节气,并常出现大雨、雷击、风雹和龙卷风,"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农谚,便说明了这段时间雨量之大。  相似文献   

4.
端午粽子情     
正端午节没有粽子,就像过年没有饺子一样,缺了核心的部分。无棕难成端午,棕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我们民族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唐明皇李隆基有一首诗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棕争新。"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渔家傲》也写道:"五色新丝缠角粽,全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可见,古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端午节包粽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小小的粽子里,包裹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相似文献   

5.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端午话枭羹     
枭羹,即用枭肉制作的羹汤。作为一种节令食品,它曾先后出现在夏至、五月十五和端午。汉代中后期直至明清,枭羹更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端午节食用枭羹,食枭仪式历史上有何变化,这些都要从枭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说起。  相似文献   

7.
正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如农谚所言"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正值北方的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渐趋饱满却又尚未成熟之际,因此得名"小满"。小满之时,民众除了安排农事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相似文献   

8.
浦安 《科学生活》2008,(5):57-60
立夏与养生今年的5月5日是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是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传统中医学认为,这个季节有利于人心脏的生理活动。心为阳脏,主阳气,心又为阳中之太阳。心主血脉,主神志,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端午特意到外面走了走,发现大部分商业场所都在大打特打粽子招牌,粽子促销比比皆是,就连很多企业也都是搞粽子大送礼,感叹端午节就是粽子节!  相似文献   

10.
每年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蚊蝇孳生,百虫活跃,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所以在古代,端午节也是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卫生节"。"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比如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五加酒……几乎每个习俗里都可以找到健康根源。",下面我们就解读一下端午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健康密码。  相似文献   

11.
端午粽子情     
马亚伟 《科教文汇》2014,(15):I0001-I0001
端午节没有粽子,就像过年没有饺子一样,缺了核心的部分。无粽难成端午,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我们民族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唐明皇李隆基有一首诗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相似文献   

12.
张宏宇 《科教文汇》2012,(18):I0001-I0001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所以自从有了这个节日,每年过端午的这一天,诗人们便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用诗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因为楚国诗人屈原投了汩罗江,人们向江里投食以纪念他,从而形成的一个节日。这说法实在是一个误解。五月初五成为一个节日,早在屈原去世前,便已经存在,并且有丰富的节日内容,其中之一是"蓄兰为沐"。屈原在其《楚辞》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一语,说的就是这种节俗,古人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即此原因。端午节向江里投食,最早与周代第四位国王——昭王姬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0,(4):67-67
白菜,是我国群众的主要食用菜之一。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每年秋、冬、春三季,它都在人们的食用蔬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谚也有"种一季,吃半年"的说法。多吃白菜,有益身体健康,害病的人少了,医生自然就要"享清闲"了。  相似文献   

15.
端午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强 《百科知识》2009,(10):54-55
2005年末,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的消息传至国内,引发国人震动。虽有学者指出,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有所迥异,然作为“端午”故乡的中国人不免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08,(12):50-53
公历的12月有两个节气:一是12月7日前后的"大雪"(2008年12月7日),二是12月21日前后的"冬至"(2008年12月21日)。这两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月在养生保健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本文略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王金水 《今日科苑》2011,(19):140-145
<正> 今年的11月8日是"立冬",这个节气标志着秋天过去,冬天真正来临了。冬季天气寒冷,也是疾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朋友,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威胁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近60年西安市24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和R/S法分析了西安市24节气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发现:立冬(-0.303℃/d)、惊蛰(+0.233℃/d)、小雪(-0.220℃/d)和春分(+0.219℃/d)气温变幅较剧烈.24节气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10年代出现显著增温(秋季型和冬季型节气初日气温随年代变化不显著),立春、大暑、立秋、处暑和冬至等平均气温在21世纪10年代未增反降.惊蛰初日气温和平均气温在1998年和2008年达到显著增温,于2001年和2010年达到极显著增温.清明和小满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1999年和1993年)突然转暖,于21世纪10年代初(2004年和2003年)和10年代中期(2006年和2006年)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增温.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表现出阶段性上升和下降趋势,均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转冷的突变,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开始升温.R/S分析结果表明,除惊蛰初日气温会维持目前的增温态势或略有减弱外,未来惊蛰平均气温和其余物候性节气(清明、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升温幅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与各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不可盲目提前.  相似文献   

19.
春雨贵如油     
正对于素来春旱的中国北方地区而言,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来说,春雨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之物,于是也便有了"贵如油"的说法。事实上,古人之所以把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定名为"雨水",除了基于年复一年的经验性总结之外,应该还有企盼下雨的因素存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古而今,在雨水节气里,人们有固定的节候判断,有相应的农事活动,也有一些特殊的民间习俗。节气表征与今天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早见于汉初  相似文献   

20.
正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今年会出现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天文专家表示,这是正常的历法演变导致的。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2016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羊年",2017年的立春在2月3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鸡年"了。所以,猴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