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将商会指导管理权移至政府,但同时颁布一系列法律规章加强对商会监管,又采取诸如强制入会、派遣书记、组训人员、工作会报等多种手段,对商会的组织和活动进行渗透,逐步建构起组织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这些措施排斥了其他党派对商会的渗透,也保证了国民党对商会的领导地位。然而,双重管理体制过于偏重监管,忽视发挥商会的能动性,这不仅降低了管制效果,也制约着国民党通过商会等团体实现改造和建设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持久抗战局面下,国民党被迫实行战时农民总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农民能够坚持并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对农民所确定的动员理念、政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与其愿望相悖的动员效果。本文拟对国民党的农民动员作深刻剖析,使人们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从而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讲到敌后抗战问题时,只涉及八路军、新四军,而事实上,在日军后方抗击和牵制日军的中国军队,不仅有八路军、新四军,而且有国民党的游击部队。一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武装是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而组织起来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开始全国性抗战,但正面战场的抵抗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力地支援了对日战争,滞缓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进程。尽管战时经济政策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加重了广大国统区人民的负担,但其对抗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必然结果。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抗战之初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推进,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国民党正规军留驻敌后,他们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的启发和影响,为求生存与发展,在敌后先后开辟了豫东、山西、浙西、鲁中、海南等游击区,创建了一些根据地。国民党创建这些游击区、根据地的目的虽然比较复杂,且具有两重性,但在中日矛盾始终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抗战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主流,敌后国共两党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游击战,整体上看合作与斗争相互交织,但我们应该首先肯定的还是合作的成份。当然,阶段不同,又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在武当山周府庵前后存在了五年时间,共培养了四千余名抗日将士,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当局派出大量军队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遭到失败。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阶级本质是根本原因。阶级本质决定了国民党军队脱离民众、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战术错误,最终导致国民党的游击战失败。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一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为核心的大别山敌后根据地。为应对复杂的敌后政治军事环境,新桂系提高县长职权,慎重县长人选。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县长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倾向。县长群体中广西籍人士较多的现象体现出新桂系强烈的地方主义意识。为适应战时军政合一的要求,军人出身的县长占有很大比例。由于职责任务的繁重和严厉的县政考核,县长更动较为频繁,平均任期较为短暂。县长的群体特征,既反映了抗战时期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要求,也与新桂系的施政理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坚持抗战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通过新生活运动、宣传鼓动、民众组织、学校教育等进行民众精神动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惠盈 《历史学习》2010,(10):14-15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主持党政军工作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于1939年1月,其前身是国防最高会议。  相似文献   

15.
三青团充充当了国民党控制和笼络青年的工具,然而它与国民党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奇特而微妙的关系,表面上它是国民党的助手组织,实际上与国民党互不统属,由于它先后被复兴社分子和蒋经国所掌握,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后,势力非但未减,反而扩大,国民党逃至台湾后,仍长期影响着台湾政局。  相似文献   

16.
备考复习内容: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国共关系调整的情况及结果。(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民党总裁制确立的必然性,一是蒋介石不断膨胀的权欲与国民党封建独裁统治需要的“天然”结合;二是国民党当时强化其组织,消除内部组织松懈、纪律废弛等弊端的现实要求;三是国民党加强和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其总裁制确立的现实可能性,一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给它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蒋介石已具备了充任国民党总裁的主观条件;三是全国人民及各种政治力量“拥蒋抗日”为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国内氛围。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吴锋纵观整个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尽管美国在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政策有异、手段不同,但其出发点都是从其本国利益考虑的,这是其对华政策演变的原因之所在。下面分述之。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至1938年底,是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江西的特种教育,本是国民党用来对苏区进行"文化围剿"的利器.抗战军兴后,在"抗战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特种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文化剿共"转变为"抗战救国",这一时期的特种教育对民众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政治动员,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特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与冯玉祥从义结金兰到最终决裂,关系几经转变。在抗战时期,蒋冯关系呈现缓和,冯服从蒋的领导,蒋尊重冯的意见。在民族危亡关头,冯不断激励蒋坚定抗战决心,注意维护蒋的领袖地位和尊严,也敢于批评蒋的不足,冯的工作对抗战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冯对蒋的服从和支持,是以蒋坚持领导抗战为基础的。抗战以后,蒋坚持内战,蒋冯政见不同,乃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