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四四年,剧作家于伶三十七岁,文艺界诸好友为他祝寿,大家即席联句,成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至今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四句诗分别指于伶的四个剧本,即《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和《大明英烈传》。这四句诗虽然和谐、自然,但缺少“深意”。“几吞声”句单指《花溅泪》一剧尚可,与“长夜行人”接句,调子分明有些低沉。如此还是“寿词”,不勉有些“凑巧”之嫌。所以,郭沫若执意对此诗做了“手术”,改为: 大明英烈见传奇/长夜行人路不迷/春雨江南三七度/杏花溅泪发新枝/郭老自誉,此一改将“消极的情趣削弱了,而含孕有一片新春发岁,希望葱茏之意。”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却有两番情  相似文献   

3.
作文的创新,固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主题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对主题进行创新呢?从郭沫若妙改诗联的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郭沫若、夏衍和于伶是好朋友。1942年2月的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庆贺于伶37岁生日。于伶是著名的剧作家,其剧作有《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等。依据于伶的这些创作成就,夏衍即席赋  相似文献   

4.
对杜甫《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教科书或唐诗赏析的文章多从语法学的角度阐释它,认为由于诗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其独特性,故这两句诗应是省略了主语,“溅泪”“惊心”的主体应是作者而不应是花鸟(参见蔡仪主编《文学溉论》);也有的从社会学的“反映论”角度认为,诗人  相似文献   

5.
“情景交融”一词最早是由宋代范唏文在《对床夜话》(卷二)一书中提出:“老杜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相似文献   

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络络不久前学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作者嘛,是同学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这个名字同学们当然熟悉,可是对于杜甫的身世和经历就不一定很熟悉了。于是,络络在多方面搜集资料后,又开始了他为名人写传记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满怀深情地引用了近代著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他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得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名叫《春愁》,的确如温总理所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感怀诗,是动人肺腑的爱国怀乡之作。这首诗作于1896年4月17日,一年前的这一天,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和约,也就是臭名昭…  相似文献   

8.
杜甫有句诗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协心。”美丽的花儿和悦耳的鸟鸣,总能引起多情的诗人无端的伤感与莫名的橱怅。睿智的人总能从大自然中触摸到生命的脉搏,并能把它们细致地传达出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有着无限美丽风光又有着无限伤感与倔怅的诗。它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它的表达有着鲜明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一诗四唱和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发表后没几天,逃居日本近十年  相似文献   

10.
移情法例谈     
移情法例谈所谓移情法,是作者不直接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将感情转移到其他事物中,通过他物表现出来。例如:杜甫在《春望》中,不直接说由于国破家亡而自己心情极度悲痛,而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商隐在《无题》诗中,不说主人公思念所爱之人,而是设想...  相似文献   

11.
教《为了忘却的记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忽使我想起另一首诗来。那是郭沫若先生一九三七年自日本回国途经黄海舟中所作。诗云: “双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日见旌旗。拼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很明显,郭诗步鲁诗之韵,不但形式上相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思考题 ,要求学生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印证和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七律诗的一些内容。其中该诗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泪” ,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和文中“不几天 ,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 ,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两句来印证理解的话 ,“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母亲因担忧作者当时的险恶处境而落泪 ,这样理解固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鲁迅 1 93 1年 4月 2日在《致李秉中》信中对此有一段说明 :“上月中旬 ,此间捕青年数十人 ,其中之一是我学生 (或云…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语三册》)一文中有一首悲愤深沉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忍看朋辈成新鬼”一句,课本注为“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  相似文献   

1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越中生女尽如花”(朱彝尊《越江词》),古人诗词中花往往和姣好连在一起。其实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本无所谓美丑,但一旦入了诗人的眼,它们就被“移情”了.会“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了。然而,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语文兴趣课上,蒋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一次关于春天的游戏,让我们写“春”字开头的成语、含“春”的词语、新春的对联和巧填春花。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巧填春花”。“巧填春花”就是在五首古诗中的空格里,分别写上春天开的花朵名称。第一首诗是《春游湖》,在第二行中就有两个空格让我们填。“夹岸□□蘸水飞。”应该填什么花呢?我的脑子不停地思索着。突然,沈卓彦举手了,他说:应该填‘桃花’,夹岸桃花蘸水飞。”“对呀,桃花!我怎么没想到呢?”我自言自语道。第二首古诗有两种春天的花要填。诗的名字叫《春日》。“有情□□含春泪,无力□□…  相似文献   

16.
诗歌和想象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的确,没有想象,作家就无法进行虚构,文艺作品就无法产生.一般说来,诗歌更需要想象.因为诗歌的内容凝炼,感情丰富,篇幅短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诗人正是通过想象将有形的客观事物同自己主观的抽象的情思联系起来,组成一幅优美的生动的图景,从而使情思寄托在具体事物的形象上,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主人公的伤国、思家、悲痛欲绝的情感,正是通过作者想象化为“花溅泪”、“鸟惊心”的凄惨荒凉、物空人尽的京都沦陷的画面加以表现的.如果诗人不靠想象是很难描绘出这凄切的画.面和表现出这伤国、思家的悲痛感情的.故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为诗辩护》)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诗"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诗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诗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8.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大海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充满、洋溢着人的情意呢?这只能用情感的移情性即移情作用来加以解释.什么叫移情性呢?所谓移情性,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好象外物也真有这种情感似的.这种移情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来加以运用.例如,杜甫《春望》诗前四句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李商隐《无题》诗前四句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花怎么会流  相似文献   

20.
诗以言情为特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人借助言辞寄托情思、宣泄情感,其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情辞同一指向、同一性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声之多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悲辞亦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