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考古材料显示,自夏、商时羌系民族便经青藏高原的东缘(四川西部)向西南地区迁移。自此,这种民族大迁移络绎不绝,到战国时期"因畏秦之威"又一次达到高潮。这些迁移的民族不单到达西南夷地区,一部分甚至进入了东南亚及南亚的东部地区。民族的迁移打通了沟通南北的交通通道,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贸易货物,较早的时候可能以输送铜料为主,西汉时铁、蜀布、盐等物成为大宗贸易货物,换回的则可能有象牙、玛瑙、海贝、珊瑚等。东汉时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民族可能已流行饮茶的习惯,并将茶的妙处传播至四面八方。在后来的日子里,"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被以茶为主要贸易货物的"茶马古道"所替代。"滇"的名称是民族发音的汉译字,意为山间平坝、盆地的意思。"靡莫之属"也是民族称谓的一种汉译字,实际上是"毕摩、白马、贝玛"等词的不同汉译,是藏缅语族对"巫师"的称谓。由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氐羌民族集团中氐与羌的来源不同,在早期是两个并不相干的民族系统。"羌"是从西北地区迁入的"牧羊人",而"氐"则是指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云贵高原的山间平坝、盆地中的那些土著居民。早期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双耳罐类器物,而氐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小平底器。  相似文献   

2.
关于汶川灾后重建旅游定位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应对震前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旅游定位做新的思考,体现汶川新的特色和个性,建设汶川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态:一、汶川新型城乡统筹发展形态的特色是建设"中国山水画城乡",其宣传定位是"震源中心无忧城".二、凭借汶川"江源农业起源地"的历史优势,建设以甜樱桃为特色的江读传统、现代特色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田园城市和农业示范区.三、禹文化、羌文化和蜀文化"三位一体"打造禹羌文化圈,提升"羌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涵.四、把旅游作为汶川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物我两忘"的新的旅游体验区、力争成为新的亚太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士子登上了中国文化史的舞台。作为王朝缔造者的后裔,他们作品中常洋溢着混一海宇的盛世豪情;汉族士大夫也突破了"夷夏"之大妨,认为异族士子服膺汉文化是盛世景象的体现。面对多元文化,元廷"无为而治",各族士大夫开口议论,直视千古,敢于直斥时弊。元代"华夷一体"的多民族文化构成,带来了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也造就了异于往古的文化精神;其中的教益,或可为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大地震灾区,在现代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历史地理上属于岷山山脉。岷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文明和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老羌族在现代唯一的聚居区,地震对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四川灾后重建、灾区历史文化和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6月27日召开了“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陈萍 《大理文化》2007,(2):49-50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其先民源于我国远古西北地区的羌部落。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羌部落的一支自西北南迁至川西一带。殷商之际,又迁徙到滇西的洱海地区。从事游牧业,东汉、  相似文献   

6.
笔谈三星堆     
[编者按] 2001年1月20日和2月12日,本刊分别与四川省历史学会和四川德阳市博物馆联合召开了"三星堆遗址文化座谈会",邀请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就三星堆文化的宣传报道、科学认识以及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等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刷勒日》是羌族释比所独有的以图表经、以图推算、演绎变化羌区人事神灵与凶吉祸福的"易书"。其版本在羌区现遗存极少,"母版"弥足珍贵;传承方式独特,是羌区宗教文化的产物。其内容基本体现了羌族释比经典内核;图经画面丰富,是羌区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的真实写照。作为民间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刷勒日》的艺术特色显著,其"造型"表现独特、感情色彩丰富、风俗画题材的叙事性特征明显;是羌民族艺术与宗教形象的合体。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6月1日,"新时代藏羌彝走廊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西部五省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西藏自治区、贵州、云南七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科研(外事)处、"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研究高水平团队承办。来自中国社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的形成中,原始氏族或部族作为人的意识活动之一的审美活动的特征,必然从属于原始氏族或部族的群体特性。在古代巴蜀的西北和西南部这个“民族走廊”里的藏缅语系各部族,既是各自独立的人们共同体,又是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个氐羌族群,他们在民间舞蹈文化上呈现出来的共性特征即“■”(cuo),为其原始舞蹈的根系形态。  相似文献   

10.
《羌笛新曲》一书 ,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锦同志近期所著的一本民族学著作 ,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 2 0世纪 1 0 0年中一个羌族家庭的变迁为研究对象 ,透析了羌族在近现代历史大潮冲击下的选择与适应问题 ,是一个成功的民族学个案研究成果。羌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 ,原分布很广 ,早在殷代就见于甲骨文记载。他们也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古羌人中的若干分支由于种种原因 ,逐渐向四周迁徙并发展、演变为现今汉藏语系中藏缅语族的各民族。唐宋时尚有大量古羌人存在 ,此后 ,羌…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2.
藏彝羌走廊石棺葬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迄今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学术界就石棺葬文化的命名、内涵、族属、分布范围和影响等达成了较多的共识,但在许多问题上也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六家学术单位于2009年7月举办了"藏彝羌走廊暨中国西部石棺葬文化研讨会",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研讨主题包括石棺葬考古新发现、石棺葬文化专题研究、藏彝羌走廊及民族文化研讨和工作研讨及其他等。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深刻的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此时此刻,这么多优秀的文化学者、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传播者济济一堂,热烈而又深刻地来举办这样一次"巴文化研讨会",其本质的意义是要从巴地、巴文化的独特角度,来回答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关于文化自信的课题。巴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它的祖先来自三峡地区的早远古人类,而  相似文献   

14.
正陕北文化是由居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它也是受北部草原文化、东部三晋文化、南部秦文化、西部河套文化包围并受其深刻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这些年来,陕北文化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陕北文化博大丰富,其中属于怡乐性情的精神文化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剪纸等特色鲜明,闻名遐迩,影响广  相似文献   

15.
西蜀岷山是古史传说记载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和夏朝奠基人大禹的诞生地、中华圣山“海内昆仑山”,是古蜀文明、中国神仙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长江江源地区和山川崇拜的至尊之地,中国西南藏羌彝民族的重要摇篮之一。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崇高地位。应加强对岷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利用好岷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岷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巴蜀文化区".因此,这是三峡考古至今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巴文化"或"巴墟"的原因.寻找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应是在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其中汉水流域尤其值得关注;巴文化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演进值得关注.而以前认为是巴文化遗址的罗家坝遗址,确切讲应属于"巴文化"中的"賨文化",李家坝遗址也与賨、彭有关.  相似文献   

17.
秉笔直书留信史□祁英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已深深地溶入传统文化之中,积淀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心理品格,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历史学,就深受“信”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十分注重历史文化的继承、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羌年历在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借羌年历搭建羌族体育文化传承平台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羌年历进行了历史考察与分析,其次结合羌年历的文化特征对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进行了阐释,而后对依托羌年历搭建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搭建这一平台,冀望借羌年历为羌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关于彝族的族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彝族渊源出自羌人"(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其先民是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属于氐羌系统的部落."元代,金沙江南北两岸彝族各部落经济文化发展和彼此之间联系大大加强,随之,出现了一个在彝族中普遍使用的共同族称——罗罗...  相似文献   

20.
文化形态(史)论是一种主张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别,但是有发展形态或历史形态差异的文化发展观。根据其划分标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文化力模式、文化共同体模式、主体性模式。而马克思用"实践生成"主体性范式对传统"主体性"模式文化形态论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和改造,这种范式内在地包含了前二者,同时又克服了二者的单一性、片面性,相比之下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