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继军  陈岗  王士平 《物理教师》2007,28(6):8-59,65
汉斯.丹尼尔.詹森(J.Hans.Daniel Jensen,1907~1973)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因与迈耶夫人对核壳层结构方面所作的贡献和维格纳共同分享了196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2007年恰逢詹森诞辰100周年,我们回顾他的生平和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1詹森的生平汉斯.丹尼尔.詹森190  相似文献   

2.
正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这三位科学家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这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他们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举世公认的最具有权威的科学大奖,自1901年12月10日第一次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后已历经百年有余,除因战争中断6次外,已有近200人获奖,成员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幸运的获奖者中有师徒、父子、母女、挚友等,他们意志坚定,为了真理和科学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令世人称颂的赞歌。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也记住他们的事迹,向他们学习。  相似文献   

4.
约翰·巴丁因1956年和1972年两度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闻名于全世界。这是第一个在同一领域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的名字永远地写入了物理学的史册。  相似文献   

5.
三名物理学家因在驾驭光能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带来了数码相机革命。出生于中国上海的高锟拥有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学探讨》2007,22(5):F0002
1946年-布里奇曼 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1882—1961)因发明产生很高压力的装置及利用这一装置在高压物理领域内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了194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7.
《物理教学探讨》2007,25(4):F0002
1945年一泡利 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因发现不相容原理(又称泡利原理),获得了194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8.
刘权 《物理教师》2011,32(5):50-51
用《杨振宁传》中的一段话来形容杨振宁: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有两大重要的贡献:(1)创立了规范场理论(即杨一米尔斯理论),(2)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杨教授的学术光环非常耀眼,他之所以如此成功,聂华桐教授认为这跟他的性格密切相关,聂华桐教授将杨振宁的性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常实在;(2)兴趣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F0002
1960年-格拉塞 格拉塞(Donald Arthur Glaset,1926-)(左图)因发明气泡室,获得了196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0.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9):F0002
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01974)因发现中子,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探讨》2007,25(3):F0002-F0002
1944年-拉比 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1988)因发现测定原子核磁性的共振方法,获得了194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2.
格拉塞(Donald Arthur Glaselr,1926-)(左图)因发明气泡室,获得了196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做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探讨》2008,(2):F0002
西格里(Emilio Gino Segre,1905—1989)(右图)和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1920-)(下图)因发现反质子,共同分享了195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5.
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1968)因对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创立了液氦的超流动性理论,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6.
1965年-费恩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费恩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施温格( Julian Seymour Schwinger,1918-1994)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1979)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所做的对基本粒子物理学  相似文献   

17.
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1968)因对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创立了液氦的超流动性理论,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8.
袁孝金  吕贤年 《物理教师》2007,28(12):53-56
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吴大猷教授,早年求学于南开大学和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后来在其长达70多年的科教生涯中,在涉及原子、分子结构及其光谱,等离子体及其动力学理论,核物理、天文物理、统计物理、散射理论及相对论等十分广泛的领域作出了贡献,在世界科技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先后  相似文献   

19.
杰出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大猷教授,早年求学于南开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后来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在涉及原子、分子结构及其光谱,等离子体及其动力学理论,核物理,天文物理等广泛领域做出了贡献,享有崇高的声誉;他还先后在大陆、加拿大、美国等诸多大学任教,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一、颠沛流离,刻苦求学立志早成材1907年9月29日,吴大猷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市一个书香门第,两岁时随其父亲迁居天津,父亲吴国基病逝后,吴大猷由母亲和伯父抚育成人.吴大猷七岁时入学读书,八岁时因举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5):F0002
德布罗意(Louis Vicor De Broglie,1892-1960)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获得了192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