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唐代,女冠以其规模独具的质与量、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相对较高的文学素养往往成为唐代诗人笔下歌咏的对象。唐代又是道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其倡导的平等独立的思想观念促使唐女冠诗人在诗歌中凸显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而就今传之诗作而言,鱼玄机的诗作在个人价值、审美意识等方面彰显了这种女性意识。基于此笔者考察她为解脱生存困境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以期更加深入理解唐长安地区女冠诗歌的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文化空前繁荣。在唐代文化圈内,女冠诗人是特殊的女性文人创作群体,以李冶、薛涛、鱼玄机等为代表。她们身世离奇、性情豁达、才华横溢、感情大胆诚挚。她们关注女性意识,诗作意象万千,形神不拘,独具特色,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女冠诗本身、宗教、时代三方面,全方位地探究唐代女冠诗人特殊的人生境遇和世俗化人生。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女冠占擅一代诗坛风骚,这种颇为奇特的现象,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也属罕见.从李冶、薛涛、鱼玄机这三位女冠诗人诗作的艺术特色,可看到当时道教的盛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女冠独立的关键时期,女冠法服是这一现象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之一。透过女冠法服的演变,可清晰看到道教自身的发展轨迹,以及在此过程中,当世政治对道教的深刻影响。有唐一代,女冠法服大体经历了三次变化:初期形制基本确定;中期被赋予思想寓意,呈现教义化;后期思想固化为身体表演,出现了授法服仪式。这一演变轨迹不仅是道教内部通过构建日常秩序强化对女冠认同控制的过程,同时也是现实政治诸如中期女冠管理机构改变及后期中央权威下降等与道教的互动之路。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3-46
女性题材赋历来是辞赋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伎赋作为女性题材赋中较为特殊的部分,在唐代才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颇具时代特色。唐代女伎赋在创作上显示出女性形象刻画类型化与个性化并存、政治因素输入以及情感意蕴发生转变等特色。可以说"女伎赋"进一步丰富了女性题材赋的创作,拓展了女性题材赋的表现范围。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期,然而有关史料所载道士、女冠及宫观数字却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唐代道教发展的规模。本文考察了唐代道教宫观,道士和女冠以及伪滥道众的实际情况,认为唐代道教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女性诗人以其鲜明独特的风貌、敏捷的才思、直露的表达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究其原因,道教的力量功不可没。文章从“唐代对道教的推崇”、“道教对女性的宽松态度”、“道教对女性生存空间的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代女性文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37-142
唐代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最为繁盛的时期,诗人群体汹涌庞大,而女性诗人的女性意识也开始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其中以薛涛和鱼玄机为代表,她们凭借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方式,展现出爱情中女性细腻的生活图景,为后世女性意识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女性意识的觉醒引发了女性诗人自主抒发爱情的社会契机和自身要求,薛涛和鱼玄机的爱情诗创作中蕴含着二人不同的女性意识,表现了唐代女性诗人爱情诗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转换。  相似文献   

9.
道教在唐代始终为皇室所尊奉,致使唐代成为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唐代公主入道者甚多,没有正式入道者也多崇奉道教,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庄园宅第的建造之中,体现了唐代公主深厚的道教情缘.在唐代题写本朝公主庄园宅第的诗歌中,也渗透着唐代公主的道教情缘和道教的自然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0.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角度、性别的角度,分析女性产品的出现和女性意识在设计中的体现,女设计师的女性主体意识在设计和设计行为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就业结构失范、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智能结构上的性别差异、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等主观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应积极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值,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应与时俱进,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女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自身就业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形象深得广告与广告人的青睐,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从媒介广告入手,把女性形象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从而识别出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广告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走向,对塑造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被打上了"依附"、"软弱"、"忍让"的烙印,女性自始至终缺少话语权、缺少自由、缺少反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独特艺术形式展现了女性主体性与主体意识。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氏塑造了"歇斯底里"新女性卡捷琳娜、精神拯救风尘女子格鲁申卡以及勇敢呐喊的病态女性丽莎,从非理性角度发掘了女性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南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其内容几乎清一色为男女爱情题材,其风格更是以绮艳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其作者大部分是女性的因素所致,南朝贵族的引领,文人需求与经济繁荣等因素的影响,促使乐妓群体的扩大并走上南朝文学舞台,由于社会的需求与女性自身的原因,乐妓们创作自然就以绮艳的风格为主了。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苗族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异彩纷呈,有传统型的女性形象,亦有新时代的女性形象。男性话语下,传统型女性形象是理想的形象,脱离男性秩序的女性则不被认可。女性话语下,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是理想的形象。两种形象的塑造都有其抒写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迈进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从阿关、叶子、伸子这三个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日本女性文学形象的渐变与突破,以及日本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女性思维的嬗变。通过对这三个女性人物性格、经历的剖析,透视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过渡的历程,以及与同时期的西方女性文学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曹红玲 《成人教育》2012,32(10):84-85
近年来的研究和社会现实表明,中国在女性的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就教育层次而言,尚有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女性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层次偏低,这就大大限制了女性的职业晋升空间。针对这一社会现状,研究者应关注提升中国女性职业教育层次的现实途径和可执行手段。  相似文献   

19.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史籍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妇女体育的发展状况。妇女体育的发展折射出妇女社会地位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中国的妇女体育已逐步摆脱从属地位回归女性本位,但是完全回归的实现还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