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眼睛采访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目睹”、观察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用眼睛采访”,老记者传授的这一“真经”,就是强调要注意观察,善于观察。美国一位新闻学家说:最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当记者,我真正用眼睛采访,是40年前采写新闻特写《颐和园之春》开始的。 提起颐和园,人们知道它是清王朝盛世时建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虽然1860年和1900年它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当时经过重建和修复,成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皇家园林。北京解放后,国内外人士都十分关注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典园林是否遭到战争的破坏?如今它的面貌如何?我带着这些问题,抓住1954年春天来临的时机,对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进行一次采访,企图以活生生的事实反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重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进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的采访,不仅仅要进行访问,还要进行现场观察. 新闻采访实践中,访问与观察是记者采访的两种最基本方式.观察中有访问,访问中有观察,通常二者是结合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5.
6.
大凡小说、电影、电视、漫画中的记者形象,都少不了一副眼镜。或许是艺术家们以为记者从事文字工作用眼过度的缘故吧!其实不然,一个好的记者都有双好跟睛,那就是,他们对事物的视觉敏感不同一般的人,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事物中,通过观察,随时捕捉到歌颂生活、引导生活、针砭时弊、启迪人生的新闻。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之所以被称为“神笔”,就是因为她有一双“慧眼”。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她善于用眼睛捕捉到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然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触笔反映之。观察,即用眼睛采访,不仅对了解事物的真相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表  相似文献   

7.
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用形象描摹的手法,进行的一种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新闻一般是突发性的,这种新闻来去匆匆,一些新闻事实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瞬间即逝的场景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另外,现场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必须突出“现场”,即新闻要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现场观察就成为现场新闻采访的最重要的和主要的方法,成为写好现场新闻的关键。 现场观察,就是新闻界行家时常说的“用眼睛采访”。关于眼睛的重要,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过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曾经说过:“眼睛叫作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的主要工具;耳朵处在其次……”许多作家正是从锻炼观察力开始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的,意思是指记者只有深入现场采访,才能获得生动的形象化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但是,身到现场,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材料.这里,同记者的视觉是否敏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能干的猎人善于捕捉眼前的任何猎物,而一个熟练的记者也应当具备这样的本领.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攫取现场中人物和事物的独到之处,发现一般人容易忽略而恰恰又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一九七九年我曾随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问.由于人地生疏,言语不通,加上活动上限制,采访条件远不如国内方便.这次访问,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学会用眼睛采访,对  相似文献   

9.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个体户工商户,天不亮都赶到农贸市场抢占摊位,打架吵嘴时有发生。后来,我发现市场情况大变,文明服务、礼貌待客蔚然成风。这是因为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县城关镇工商所的领导。有关同志介绍了岗位责任制以及领导如何带头,职工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等情况。我觉得这些措施都一般,没有新意,感到失望。我喝着茶在办公室看起工作守则、图画来。看着看着,一张市场平面规划图吸引了我。每个方格内填写着一个人名字,一看说明,原来是城关镇工商所和个体工商户签订了售货棚台租赁合同。这一“发现”解答了上面所提出的问题。经过再次采访,我写成《农贸市场管理的一条好经验——售货棚台实行租赁合同制》一稿,被《河南农民报》采用。工商所还收到外地一些来信,表示准备推广这个经验。  相似文献   

11.
12.
眼睛,是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随时随地摄取瞬息万变的生活场景。据科学家分析:人脑贮存的信息中。60%以上来自视觉。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睛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新闻史上,记载着许多因为善于使用眼睛采访而获得成功的范例。1975年9月,美国福特总统访问萨克拉门托市期间,曾徒步从住地走到市政府。合众国际社记者理查德·李尔尼跟在福特身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孙世恺是新华社北京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作为一名资深文艺记者,在其50年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步入耄耋之年,作者又对其新闻采访写作的得失,作了回顾与总结。本刊将陆续刊登作者的回忆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成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强调眼睛在了解、认识事物中的重要作用。新闻记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实地采访,将周围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人民。只有身临其境,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作品,引起社会反响。近几年,我在美国采访银行、股票交易所,试图用寓理于情的手法,如在枯燥的的专业术语、数字中穿插现场素描和个人感触,使经济报道通俗化、形象化。从报刊采用和读者反映来看,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5.
刘峰 《视听界》2002,(6):83-83
我有个习惯,每天都要买好几份报纸。很快发现,其实买一份也就够了。虽说现在报纸很多,又是晚报又是晨报的,但可看的内容大同小异,常常是相同的那样几条消息,甚至连标题都只字不差,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不由得就想,干嘛要花钱买那么多报纸呢,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有时候也能看到“独家新闻”。比如几家报纸都登了同一个消息,有的不以此为满足,又多了一个或几个电话,不论电话是  相似文献   

16.
本套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首次为学龄前儿童创作的启蒙图画书,共40册,首推“春天的故事”10册。全书以一只名叫“咪咪”的大熊猫为主角,以日记体的形式,从温暖的春天写到寒冷的冬天,将新奇有趣、丰富多彩的知识融入字里行间。故事里的能猫咪咪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好奇的心,它快乐地游走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带领小读者去观察、认知、感悟。  相似文献   

17.
巴尔扎克说过:“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体验,跳出人云亦云的窠臼,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升起自己的那一颗太阳。描写应该做到鲜明而生动。鲜明,指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显露出来;生动,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好的描写应是作者主观感情的体现,它不应是照相式的客观描述。作为高中生,描写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感情,主要方法是:景物的描写,要因情选物在作者眼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在自己的笔下应是“人化”的自然。要善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  相似文献   

18.
糖不止是单一的调味品,在增添食欲的同时,也可以化身为可爱的艺术品,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难以抗拒。未享用之前,就已经在视觉上有了大大的满足。点心不止是果腹的食物,更是可以创作可以欣赏的软性艺术品,绚丽的颜色、流畅的线条、别致的造型,  相似文献   

19.
20.
笔者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观察,的确是新闻采访的一种基本和常用的手段,但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且能成为记者捕捉鲜活新闻的有效手段之一。相信绝大多数同行也深有同感。1.走马观花,发现意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即为意外。一般说来,发生意外,必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