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死亡的书写。但他并不是像先锋小说作家一样,把死亡当作观赏和把玩的对象,而是在死亡中融入生存之思,通过死亡威逼之下生命的避让、妥协、抗争的无谓和救赎所付出的生之代价,再现生命的无奈和苍凉,同时也表达了作家自身对生之柔弱的悲悯。  相似文献   

3.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品揭示了断桥镇人封闭落后、沉闷单调的生存状态及“错位“的人性,表现了作家关怀人生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生命流程中的最后一环,因其是对生命的否定而被人们所普遍忌讳,但不知死足以知生。毕淑敏以悲悯的情怀描述死亡,希望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生在意义,表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8.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巴金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将博爱、悲悯、宽容、慈善等人道主义情怀和生命意识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漫长历程之中,生命意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融合了他的独特的生存感悟和审美体验而获得了存在的鲜活性与合理性.作家的人格和艺术的风格、人品与文品的有机契合实现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他通过自己的生命意蕴的审美体验和细致描摹与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跳动在了一起,以热烈酣畅充满感情色彩的语汇为社会的发展踪迹和人物的生命神态描摹尽相,成为文学史上无人替代的生命意蕴的抒写巨匠。  相似文献   

11.
历来有所成就的作家常常拥有多副笔墨来刻画或繁复绚烂或芜杂晦暗的世态风情,剖析内蕴丰富幽深的人性人情,展示或升华向上或浮华堕落的人生。王方晨无疑也是这样一位作家。在齐鲁作家特有的道德良知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用下,他真实而严肃地描绘了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  相似文献   

12.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曹丕的诗作在反映时代生活的同时,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生命的深层意义,展现出对生命个体的珍视;既有对生命痛苦的描绘,也有对生命个体存在意义的的思考,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是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哲学诗集。是泰戈尔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是人类对生命、生存的大爱淋漓尽致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女作家傅爱毛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身体残疾的弱势群体,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把他们作为平等生命主体,探讨他们的喜怒悲欢,揭示他们生存的愿望与灵魂的渴求,并由此触发人道主义问题思考,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是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同时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该文论述了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对青春期儿童心理的细腻把握,既展现了他善于刻划人物的卓越才能,又体现了他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王宝成是农民文化活土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和农民文化的皈依情绪中浸润着理性思考的痛苦;王宝成又是一个不倦追求艺术超越的作家,作其品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哲理思考和关爱个体生命的人类情怀中涵蕴着无法释解的情感重负。痛苦的眷恋和沉重的超越构成了王宝成创作生命流程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18.
老舍和狄更斯的小说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后者充满了善与恶握手言欢的乐观场面,而前者往往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作家复杂而忧郁的感情,鲜有大团圆式的虚假场面。文章将具体分析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少有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小说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特征出发,在对中国农民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对乡风民俗的审视批判中,承续着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批判国民性"主题,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启蒙意识和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她以卓绝的智慧和超越的思想,以迥异于当时战争文学特色的乡土小说,启迪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进行不断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