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问题”的提出对后世影响重大,本对休谟归纳问题的由来仅作简要叙述,重点考察了逻辑学家们的如下几种解决方案:强化归纳推理的前提;提出归纳原则,改进归纳逻辑,拒斥归纳。本对归纳合理性提出如下几点辨护:“合理性”概念有必要澄清,现有的形式逻辑存 在局限性,逻辑仅是获取正确认识的必要工具,归纳合理性可以到逻辑学之外的哲学中寻找根据。  相似文献   

2.
自然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法理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地位,虽然自近代以来就不断遭受实证法学者的责难,但要完全排除自然法的影响也在实践中证明了他的不可能性,实证法名家凯尔森、哈特在其著作中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比如哈特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中公开的宣称要保留“最小限度的自然法”。具有认识论意义的“休谟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触到自然法的核心,通过“休谟问题”这一线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然法的历史变迁,因此,“休谟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自然法理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休谟问题主要是有关"是"与"应当"的关系、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以及价值判断的正当性、逻辑推理的有效性的问题。休谟法则是指在回答休谟问题或解释休谟问题时所得出的某种结论或某个观点。近现代法学是受"休谟问题"影响最深、引述"休谟法则"最多的领域之一,各种近现代法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学说和思想,几乎都与休谟法则有关。"休谟问题"和"休谟法则"是引导乃至决定近现代法学论战、发展和演变的主要理论动力之一。在法学研究中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休谟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回避它;应该通过说明去化解"休谟法则",而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它或简单地否定它。  相似文献   

4.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部分,它的提出依赖于休谟的知识二分法: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休谟问题可以表述为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的疑问,其实质在于否认经验推理作为因果关系之普遍必然性的依据。围绕休谟问题产生的误解,休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解释。这种解释对西方哲学认识论同时产生了建设性和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归纳法曾受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质疑,在哲学史上对归纳法有效性的证明也存在许多争论.运用唯物辩证法从归纳客体、认识与实践、归纳与演绎关系、逻辑蕴涵四个维度对归纳法有效性进行证明,并对其在实际操作中有效性的保证措施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合理运用策略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休谟问题从提出至今,都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答复,但其对归纳法的诘难是任何一个信奉科学力量的人所不能回避的,该问题中闪烁的怀疑论的科学精神也值得我们探究.从休谟问题的具体含义出发,阐述历史上哲学家们对其合理性的解释,讨论其对当今科学及科学哲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休谟毫无疑问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休谟的思考可能比贝克莱更加"哲学式地".这个特征在他的两个论题中得到鲜明而尖锐的注解:一个论题就是康德所理解的休谟问题,即因果问题,另一个论题是归纳的逻辑根据问题.从古典哲学和牛顿物理学的角度看,因果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20世纪之后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来看,归纳问题比因果问题有更高的科学意义和哲学讨论的价值.休谟从经验心理学的角度,主张因果问题的心理主义解释;而康德则在先验知性的建构能力之上,正确地说明了因果原则普遍有效性的理性根据是什么.然而,康德却忽视了归纳问题的重要性,使归纳问题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在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归纳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8.
马斯洛从人与人性出发。通过揭示科学与事实的人学意义以及人性或价值的实证基础,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古老对立是虚假的对立。二者完全可以贯通与统一。马斯洛价值论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补充有其合理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忽视人的社会实践、忽视社会要求内化和道德灌输在人的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休谟问题”的真正核心在于 :一是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流变”性 ,二是这两个世界之间因果作用的非超距性。从这两大核心出发 ,运用拓扑学探讨物体及物体的观念的同一性及二者的时间关系 ,提出了与传统观点根本不同的解答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休谟问题”的焦点可以集中在所谓的“自然齐一律的假定”不可证明的问题上。休谟及同意休谟观点的哲学家们没有发现事实上人类头脑中有未经证明便确立的东西——原始的信念。如果我们不否认人类头脑中的确有信念这种东西,我们就不能否认人类头脑中有未被证实同时也是不证自明的东西——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一点,休谟问题事实上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大卫.休谟作为极端的经验论者,认为因果联系和归纳推理既不是唯理论所谓的不证自明,也不是从经验中获得,而是习惯性联想的产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休谟对因果推理的合理怀疑动摇了西方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了维护科学知识的权威和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来回应"休谟问题"。尽管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必定会存在不足,但其对"休谟问题"独特的解决方式及在推动西方认识论发展,特别是关于主体能动性思想发展方面还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金岳霖和冯契均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分别对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文章分析了两人对休谟问题的各自解答。金岳霖致力于形而上学的重建,论证了归纳原则的先验性和永真性,从而说明了人们可以获得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冯契提出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认为形式逻辑的原则和辩证逻辑的接受总则为普遍有效的知识提供了逻辑上的担保。冯契和金岳霖的解答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冯契对休谟问题的解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谟问题就是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及其辩护的问题 ,其核心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的问题。冯契总结、吸取了先哲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积极成果 ,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答。在他看来 ,人们的认识能力能够获得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 ;思维形式为人们获得这种知识提供了逻辑上的担保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为人们获得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提供了逻辑上的担保 ,二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和辩证逻辑的接受总则为人们获得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提供了逻辑上的担保正说明它在理论上是有担保的 ,在经验上是有现实根据的。”[4 ] (p 2 0 9) 当主体以得自所与的概念反过来接受、安排所与 ,化所与为事实时 ,实际上作了一个事实判断。而判断是科学理论的主要表达形式、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的主要载体。作一事实判断就是以一概念作接受方式引用于所与 ,而每引用一概念或概念结构于所与 ,作一事实判断时 ,就会同时引用了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而时空形式和类、故、理诸范畴是最一般的接受方式 ,贯穿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辩证逻辑接受总则 ,确保了由经验事实概括出来的“理”即规律性具有普遍有效性 ,决定了科学理论的普遍有效性是可以论证和验证的  相似文献   

14.
休谟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康德认为所谓的休谟问题就是休谟对因果性的怀疑论。休谟对康德哲学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康德哲学是为了回应休谟问题而展开的。休谟以因果关系为切入点来否定理性在构建普遍必然性知识上所起的作用,使形而上学陷入了困境,同时休谟将科学知识的因果必然性归结为习惯性的联想,直接动摇了自然科学的根基。康德为了给形而上学找到新的出路,挽救自然科学的危机,通过“哥白尼革命”对休谟问题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5.
北京高校毕业生“弃档”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档案记录了青年学子的主要成长轨迹,在用人单位招聘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毕业生中存在的"弃档"问题,并提出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休谟问题”揭示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巨大鸿沟,留下了一个指向不可知论的难题。恩格斯从“实践,即实验与工业”出发,驳斥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增加一个“能然”环节,从而形成从实然(is)到能然(able)再到应然(ought)这样一个新的逻辑关系链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提出“制作”问题的重要性,以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著名命题的深刻含义;也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正确认识最常引发混淆与混乱的能然环节,正确处理实然、能然与应然三者关系,从而减少各种判断和行动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和演绎推理相比,归纳推理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的扩展性和形式的非必然性.作为扩展性的非必然推理,归纳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休谟问题"的纠缠.该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否对归纳推理和有关归纳信念的合理性提供证明以及如何证明.面对众多的积极辩护措施,波普尔另辟蹊径,在其批判理性主义基础上提出了釜底抽薪式的否定消解方案,即归纳推理因缺乏逻辑学依据和经验科学基础,故应被驱逐出科学方法论领域,从而归纳问题根本不存在.处理波普尔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对他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奠基其上的否定消解方案展开客观公正的批判和反批判.一方面,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中蕴含着深刻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合理因素,其对休谟问题的消解方案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传统归纳方法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漏洞,但另一方面,隐藏在波普尔方案中的批判理性主义由于超越了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微小界限,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矫枉过正的极端否证主义.  相似文献   

18.
19.
赵福余 《考试周刊》2012,(66):57-58
题目:已知数列{an}是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数列{bn}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b1=a1,b2=an≠ar,b3=at(其t〉s〉r,且(s-r)是(t-r)的约数).求证:数列{bn}中每一项都是数列{an)中的项.本题是2010年盐城市高三调研测试的压轴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以及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中的应用,题目较为复杂,需要一步一步地分析求解。计算量要求较高,属于难题.  相似文献   

20.
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归纳推理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在休谟看来.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归纳推理,一旦超出特殊经验这一范围而向普遍性延伸,便变得不可靠。“休谟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多科学哲学家开始重新思索科学的认识过程是否具有统一范式的问题,康德问题和否证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然而,无论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是“假说一演绎法”,抑或是归纳概率理论.都不能作为科学认识过程通用的方法论规则。事实上,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没有统一的范式的,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主观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