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诗歌繁荣的唐代,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女诗人,她们的诗歌创作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其中伎女诗与女冠诗最具特色,艺术上最成熟.这两类群体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封建宗法制度的蔑视、对人事百态冷峻的领悟,体现了她们精神上的独立性.独特的诗歌创作艺术使这一阶层的女性成为了唐代妇女文学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女冠诗人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道教发展较为充分的时代,这一时期几位著名的女诗人都是女冠。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优惠政策和道教教义改变了入道女冠的生活和观念,女冠诗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其女性意识在争取情爱自由中得以回复,在对社会平等地位的期盼中、在对社会政治的评价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唐代女冠是特殊而又带神秘色彩一群。她们广泛自由的社会交往、风流浪漫的生活,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她们与妓女联系起来,于是便流行着“唐代女冠似妓”的说法。这一说法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唐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女冠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女冠是唐代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名媛诗归》为明代所刊之古代妇女诗词总集,收从上古至明妇女诗共三十六卷,多为上层妇女之作。其中唐代占七卷之多,仅次于明朝;而在所选唐代妇女诗中,女冠诗无疑是最突出的。《名媛诗归》以明末竟陵派诗歌理论为基础,对女冠诗的代表李冶、鱼玄机作出极高的评价;尤其对鱼玄机的艳冶诗风,力排古人之见,作出更为圆通的解释。这种女性诗歌的编选,是与晚明的社会风尚与思潮紧密相关的,是对唐朝女性真实写作的历史回应。  相似文献   

5.
唐代边塞送别诗或为送人赴边的壮歌,或为边地送人的奇曲,这两类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将原本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一向低回悲切的送别诗唱出了积极进取的高亢之音,产生了乐观向上、催人奋发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7.
中国儿童诗歌植根于中国文化,具有中国诗的共性和独特性。儿童诗歌无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应考虑其特点,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选择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容。目前,国内针对诗歌,尤其是儿童诗歌的英译汉研究较少。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以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英译汉版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策略、诗歌韵律以及修辞的角度,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以求从译入语角度探讨英汉诗歌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唐末杜苟鹤等人的愤世诗,传达了有别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世俗价值观。这些作品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看似灰暗悲观,但十分真实深透。它们不为正统观念所束缚,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撩开蒙在世态人情上的遮羞面纱,宣扬了一套符合社会实际的大众人生哲学,因而在当时,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代送别诗情感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或慷慨豪壮、奋发蓬勃;或哀而不伤、委婉缠绵;或孤愤幽怨、感伤悲切。在情境营造上,尤以饮酒话别、折柳相送、慷慨悲歌最为常见。唐代送别诗的大发展与兼收并蓄的时代风气、诗人对道的追求和自我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后,唐诗中出现一批反映下层女子生活的诗篇,它们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贫妇形象。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之多的描述下层女性生活的诗篇,主题突出,语言质朴而深沉哀痛,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的商妇诗在浩繁的唐诗海洋中虽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整个诗歌的流变过程中却很值得关注,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唐代商妇诗与唐以前的诗歌相比都有了较大突破。对商妇诗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可以考察唐代商妇诗的总体面貌及其内在的原因,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唐代世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2.
唐代女性创作群体在重重诗的社会思潮熏染下,从关注自身命运的视角着手,寄情于诗,借诗歌的表现形式,抒内心不平之块垒,从而形成中国传统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6.
唐代传奇小说中穿插诗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男女的诗歌赠答;聚会宴饮时与会诸鬼神精怪的酬唱赋诗;小说中人物的独吟抒怀;引用别人的诗歌入小说发表评论。具体说,诗歌在小说中执行了以下功能:创造浪漫的抒情风格;营造优美的叙事意境;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构造曲折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历史上最强盛时期 ,也是民族融合的高潮 ,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了唐朝的繁盛。本文想透过唐诗中出现的胡姬的前后变化来论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