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建梅 《宁夏教育》2006,(7):103-103
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 ——王小波  相似文献   

2.
熊丙奇 《大学生》2014,(19):23-23
正在大学里,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为了堆高GPA(平均学绩点),抢着上一些容易通过且给分高的课,选了课并不认真学,被称为"上水课"现象。"上水课"现象,舆论很纠结:"上水课"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如果选了一门课,老师要求严格,学生认真学习而成绩不高,将直接影响学绩点,进而影响奖学金评定、保研、出国留学等,面对学生的现实利益,一些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也开始  相似文献   

3.
谈这个话题的目的,并不是替“以罚为教者”辩护,只是希望学校教育在杜绝体罚现象的过程中不要把教育引向另一个“左倾”的误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打”是一种最常见的教育方式,所谓“不打不成才”。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古时候的“打”不仅仅是“无能者”的教育方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单调无味导致学生不愿学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和进行着不断的变革,如果还有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拿出了一张交通罚单,给孩子们看:知道这是什么?罚单!罚钱的!戛戛抢先说。我开始诉苦:知道是什么罚单吗?我把车停在马路边,进超市买东西,出来就看见这张黄  相似文献   

5.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6.
7.
皆大欢喜     
朱辉 《课外阅读》2006,(10):60-60
“我兢兢业业为整个森林维持秩序,我老婆居然买一颗几斤重的钻石都要犹豫半天,我连买几架私人飞机都要看看卡上的钱还够不够?这日子过得真是寒酸……”老虎请狐狸他们吃饭,席间牢骚满腹。  相似文献   

8.
惩罚教育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实施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少或遏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再次出现,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和规范行为的措施.惩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其否定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其本人,因此惩罚应讲求对事不对人,只宜就事论事,切不可借机搞"错误扩大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案例]学期结束了,二年四班被评为先进班,面对这种变化,全校师生惊叹不已,因为以前这个班可不是这样的。 记得刚由学前班升入一年级,这个班的班主任是由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年纪轻、精力旺盛、事业心较强的李老师担任。李老师想以“严”树“威”,开始时,学生们由于对老师陌生,又新到一个班级,所以比较遵守纪律,在学校的前两次月评比中四班都获得了第一名。对此,李老师心理十分高兴。但时间一长,孩子爱玩、爱闹、好动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违反纪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海外英语》2012,(6):11-11
上一期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罪”与“罚”的表达,本期继续补充学习一下。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2,(5):16-16
  相似文献   

12.
13.
“醉”与罚     
<正>民警简介小尚,2006年毕业于警察学院治安管理专业,2007年参加公安工作,多次受到市局嘉奖,并于2016年被评为劳动模范。作为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治安民警,他工作踏实,任劳任怨,经常为了案件不眠不休,是绝不放弃的“死磕派”。  相似文献   

14.
谈“心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现在,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教师对小学生有意无意地采取另一种惩罚手段、人称“心罚”。其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给体罚套上了紧箍咒。然而,在不少学校,体罚依然时有发生,只不过手段方法更新,隐蔽性更强,对学生的伤害也更深。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自罚”见血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则报道:为了阻止5岁半的儿童违纪,教师用教鞭“自罚”。儿童何时见过大人自己打自己,更何况是老师自己打自己,而且下手还那么重、那么狠?据说此举让那个违纪的孩子流泪了,他究竟是被感动得流泪还是被这种情景吓哭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7.
18.
《四川教育》2015,(Z1):81
传统教育方式中,"罚"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曾几何时,私塾先生手中如果没有一把戒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自古民间百姓,对此皆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一段时期以来,一个"罚"字,却日益为世人所诟病,尤其是当一些极端个案发生后,历经发酵和扩散,引发舆论"一边倒"式责难。那些让人谈之色变的系列案例,让教师这个群体,逐渐变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几乎不敢越"罚"之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9.
20.
“真没想到,我们也可以罚苏主任唱歌、讲故事……这样的课太有趣了……”五年级的同学们议论纷纷。原来,苏主任在课堂上进行了学生评价老师的活动。如果学生发现苏主任上课时哪里讲错了,哪里写错了,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说出来,并且有机会罚苏主任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上课了,只见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苏主任讲课……评价时间转眼到了,李家宁第一个举手:“苏主任,你写‘数学’的‘数’字时写少了一个‘女’字。”苏主任走下讲台,握住小宁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我下次一定改正。”就连平时胆小怕事的小翠玲也举手了:“主任,刚才你把‘除’说成‘除以’了。”苏主任高兴得拍起掌来:“我们的小翠玲真不错,真细心。”……听着同学们的评价,苏主任的脸上挂满了欣慰的笑容。最后,他走下讲台,以一曲《朋友》再次与同学们“亲密接触”。主任原型:博罗县罗阳镇城郊云步小学教导主任苏育南主任赠言:老师亦学生,学生亦老师;师生如友,心诚则灵。学生“罚”主任@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