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理解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摹仿现实存在的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晰、适当和准确。因而,一切与文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修辞手法诸如隐喻等主要是修饰而已。刘勰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本身也是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思维的枢机,其本身的能指层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因而,语言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特质和功能,从而把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相互区别开来,文章认为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是语言自身的美学功能,从宏观上说,语言的诗歌功能即是语言的文学功能,这种功能要求语言和诗超越于主体与客体的人,超越于语言规则和交际活动,从面 迎头痛击卢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在现代诗歌中,语言的最高功能不是去陈述与说明预先存在或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去发现世界的真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动态性已成为当下学界对文学性的普遍认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以文本为中心,建立作者与世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话语伙伴关系,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景物的建构过程中,文学文本亦呈现出动态性的生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勰对文学形象特征的论述,着眼于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形象特质,主要从艺术想象的思维方式、形象创造的表现手法和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蕴三方面揭示了文学的形象性特征,最终在富有包孕性的"象外之象"的特点上作以归结,体现了文学特性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勰关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通过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情感与景物在文学文本建构中的存在形态,阐明了文学文本的建构具有动态性的生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内形式是学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方式的内在形式,即作品内容要素的组合关系与逻辑结构形式。学作品内形式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与创造性。外形式是作品组织结构的外部表现形态,是由语言(含节奏、韵律)、体裁等构成的相对固定的有一定规范的外观形态。学作品的外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是:客观性与社会性;具体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诗人和评论家们普遍都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把诗歌看成是语言的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组合体,而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比喻、词汇及音符相互作用着的融合体,是一个节奏的内部构成。本文以为,诗歌作为诗人生命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种生命形式,同时它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并且是诗歌唯一的生命。因此说,诗歌即语言,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是道教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理论的草创期。刘勰虽然“崇佛抑道”,但他并没有全盘否定道教理论。相反,由于借助了道教生命哲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刘勰洞察到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神”“气”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养气”说,这是他对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色彩语言的审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诚 《语文知识》2002,(10):37-4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正如绘画用色彩与线条来塑造形象,五彩缤纷的文学形象也需要用色彩语言来描绘。色彩语言不仅能摹物状色使艺术形象更具体、生动,而且在审美情感与意义象征上颇具艺术表现力。 色彩语言寓丰富于简约,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就像跳动的音符谱写出大千世界变幻无穷的色彩乐章。比如汉语中的“白”字,甲骨文中的意思是太阳的光线为白。但是以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及其标准是造成风骨概念混乱的根源。“风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现代文艺理论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大致来说,“风”指的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物质;“骨”指的是非常准确地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2.
刘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擅长于文学评论。所著《文心雕龙》,系统地阐述了古典的形式主义学理论。这一学说充分地体现在他对于辞赋所作的纯文学形式的研究方面。他探讨了辞赋的渊源和流变,总结了先秦到刘宋时期辞赋创作的历史,分析了辞赋的丽辞、章句、夸饰、音韵等文学的形式问题。这一切奠定了辞赋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史视野考察《文心雕龙》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历史书写是刘勰的言说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序》可以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简史。以《时序》为中心,再结合其他诸篇,可以看到,刘勰客观上书写了一段从先秦到南朝宋的文学史。其次,历代文学的书写中,对帝王及帝王文学的大力书写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学理想。第三,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十代文学的发展有高下之分。在刘勰看来,周代及其以前的文学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宗经》篇不但是从形而上的大道走向形而下之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环节,是向《文心》后半部分开启的一个缺口.而且是后代艺术家之所以“富言”的“秽.更是拨文坛之反,返文学自律之正的理论宣言.  相似文献   

15.
在南朝普遍重情、任情的风气下,刘勰独标节情一说,虽然是他主张"宗经"的结果,也有儒家传统的教化说的因子,但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是和当时儒、释、玄三家对情性问题的深入讨论密切相关.其中先秦以来的情性论是这一学说的合理内核,南朝佛教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和律学的兴盛则为它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气候和土壤.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 ,刘勰认为 :“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一方面将“文心”指向创作过程的起点即写作的本质 ,认为“文心”的生成与抒发是自然的 ;另一方面又将“文心”指向创作的终点即写作的目的 ,认为要发挥文章传统的政治伦理功用。当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时 ,又主张“情与气谐”式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7.
贬谪寓居永州十年是柳宗元偏离中央政治中心极其艰难痛苦的十年。但这也因此成为他文学创作最为宏富,文学风格奠定了关键十年,在十年荒蛮之地的贬谪生活中,同以永州为中心的知交友好唱和交游,是他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柳宗元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9.
高小慧 《天中学刊》2002,17(4):29-31
刘勰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也融和了诸家观点。在“心物关系”上,刘勰运用了“擘肌分理”的方法,折衷调和了儒家“感物而动”的文艺观、佛家“心生万物”的理论和玄学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物关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