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签字时不拖延。去年10月下旬,报刊征订工作全面展开。办事处各下属单位的报道员纷纷找到宣传科,征询能否让科里出资给每位报道员订一份《新闻与成才》和《新闻与写作》,宣传科领导觉得这个要求不过分,对报道工作也确实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钱呢?──宣传科里也出不起这笔资金,满足70多名报道骨干的心愿需要几千元钱呐!最终科领导决定提出申请,看能否让办事处解决一下。当新闻干事小刘拿着一张申请“专项”资金的请示件来到政委办公室时,正在批阅文件的杨政委把头抬起来,亲切地问:“小刘,有什么事吗?”小刘把请示件递给他,…  相似文献   

2.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吗?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笔者虽然生活在武汉,但一时未留意这件事,因此对`两会一节'的具体名称也不大清楚.问周围的人,他们也说不出个名堂来.最后到单位的资料室翻报纸,才在某报10多天前一则有关此事的新闻发布消息中…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4.
九分作人,一分作文“写新闻要九分作人,一分作文”,这是某坦克师政治部刘同福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D某团报道组战士小王,每年都在报刊上见稿几十篇,被官兵们称做“小才子”。面对成绩,小王开始有些骄傲自满了。有时跟战友们相处,他说大家没知识,没文化,档次低,谈不来。股长给他布置工作,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便置之不理。还说:“自己能写稿,调到哪里都可以”。刘主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利用下部队的机会找到小王,跟他谈心。刘主任给他讲述立身处事的道理,作人与作文的关系,使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摆正了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5.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敢于创新,新闻报道也不例外。近年来,因我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刊电台上,一些人问我:你一个小战士报道员,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我的回答只有两上字:创新。一、创新必须从培养“新闻眼”开始。要创新,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眼”,而这种“新闻眼”是从来访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1995年9月底,我部战士小王收到家中哥嫂的一封来信,信中告诉他,哥嫂为了上班,花钱雇了一个14岁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的女孩看孩子。小王看完信后,立即给哥嫂回了一封信,并寄去120元津贴,说服哥嫂辞去保姆,用这钱让她交学费上学。不…  相似文献   

6.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7.
猜猜看     
小王和小赵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好朋友,也都喜欢写写消息、通讯。一天,小王拿着一本卷成“圆筒的刊物对小赵说:“我手中的刊物,不仅  相似文献   

8.
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相似文献   

9.
驻守在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的新疆军区某团,新闻报道工作去年以前还是“老大难”,自李军主任上任以来,年底就跨入了先进行列。人们不禁要问:他果真有什么“起死回生”的良方?  选苗。李军到任之初,团报道组几近瘫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短期内迅速建起一支强有力的报道队伍。  一次,李主任到三营炮兵连参加军民共建联谊晚会,晚会上,他看到一名中尉拿着照相机,在舞台前后跑来跑去,拍个不停。晚会结束后,他连忙走过去同那位干部攀谈了起来。原来这位中尉一周前刚从西安陆军学院炮兵专业毕业,在学院里专门学…  相似文献   

10.
肖二 《中国档案》2004,(12):49-49
老三毛的电脑常常是“裸机”,问起来他却有好多好多说道:倒腾数据呀,排除故障呀,升级降温呀,都是他的理。糟克勃在这方面缺乏对话条件,他不懂,也不想懂,只是忘不了拿老三毛开涮:“老三毛要是学了医啊,那可不得了,老婆的五脏六腑、肠肠肚肚也不知道被置换多少回了。”听多了,老三毛只能摇摇光溜溜的脑袋以示抗议。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南京军区某高炮团三连召开军人大会,“刺头兵”小王由于海训期间工作表现突出,被记连嘉奖一次。连队官兵说,小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是指导员“拔刺”有术。小王2004年底从河南某大城市入伍,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养成了怕苦怕累的思想,部队的艰苦生活让他感到十分不适应,闹着要回家,成了连队的“重点人”。一天深夜,他站岗下岗后私自离队,受到纪律处分。自此,小王感到在军营没有希望,再辛苦也是白忙活,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连队干部骨干找他谈心,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么大的部队,少我一个兵算啥?”指导员靖增阳心想:要转变小王这个错…  相似文献   

12.
怀念新闻工作者良师陆定一丁济沧我离休后,曾两次见到陆定一同志。一次是1985年,为筹建“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随王揖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定一同志,并请示建馆事宜。他严肃地说:“你们都是老延安了,可不要忘记延安的整风,新闻纪念馆一定要冠以‘革命’二...  相似文献   

13.
大运会游泳比赛后,在两场新闻发布会的间隙,有人拿着话筒告诫记者:"待会儿提问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问."刚结束的一场发布会,提问的记者全都坐着,这情景大概让他有点儿看不下去. 其实,不仅上一场发布会如此,从深圳大运会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开始,几乎所有发布会上,只要台上的人是坐着的,外国记者都是坐着提问的.站起来提问的,无一例外都是国内记者.  相似文献   

14.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3):50-50
他她篇 检讨 莉莉拿着一叠账单向丈夫抱怨说:“都怪你月初大吃大喝,现在没钱了。这房租、水电费、煤气费……怎么付?” “都怪我不好.我的毛病是:有钱就要花。”丈夫作了一番检讨,见莉莉消了气.又补充了一句.“而你的毛病是:没有钱也要花。”  相似文献   

15.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前不久,我们镇有两个业余通讯员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一个老头突然晕到在街头,当时有不少围观者却无一人救助。这时正巧镇医院章医生路过,他当即给老人把了脉.又急去附近药店买药给老人服下,不一会儿病人苏醒了,便对章医生千恩万谢。他俩当天便赶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去找院长审阅,不科院长却说了车医生的一些缺点,比如t他坎杜.伯台.白私白利等,并且,医院有几个职工对章的看法也和院长一样。于是他俩也争辩起来,一个说该发,一个说不该发,便来问我,到底止匕稻该不该发?我也说不清楚,只好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  相似文献   

17.
沈容  丁宁 《出版参考》2005,(8):33-34
周恩来说,婚嫁大事要办得正规一点 我离开中大时对同学们说,我要随家庭去上海,其实,我改了名字进了《新华日报》,并和李普结了婚。结婚前,李普有一次偶尔和周恩来聊天,告诉他说要结婚了。周恩来问对方是谁,李普说了我的情况和我的家庭。周恩来说,女儿出嫁是件大事,要办得正规一点儿。李普问他怎么个正规法,周恩来说了三点:第一要先通知家庭,家里同意不同意不去管它,但必须先通知。  相似文献   

18.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19.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