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2)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  相似文献   

2.
考点一:水的组成与结构 水的组成与结构历来被视为常规考察点.考试中常出现图示题和电解水的开放题以及水的组成的探究题,体现了直观性和考查思维的深刻性. 例1 (2014·南宁)右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 (1)在该实验中,与两个电极相连的a、b两支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__,体积比约为______.  相似文献   

3.
正一、课堂再现非常有幸,笔者参加了常州市中青年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课题是《水的组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阅读"水的组成揭秘"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敢于怀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杨绍武 《化学教学》2006,(6):11-11,10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这一课题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水的元素组成和水分子的原子构成情况,还了解到水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本课题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水的电解实验能否成功.人教社出版的教材里绘制的装置图是用水槽、试管等组合而成,试管要用手在具有腐蚀性的电解液(碱液或酸液)里放入、取出,导致教师望而却步.而霍夫曼式水电解器又因价格贵且极易损坏等原因常被弃之不用.在此情况下,我用简单易得的器材组成一套高精度的水电解装置,使用效果良好.下面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气易溶于水原因有两个方面:(1)氨分子和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水合氨,即NH3 H2O(?)NH2·H2O;(2)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氨气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组成的溶剂.所以NH3极易溶解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二、用氨做喷泉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氨气要充满;(2)装置要不漏气;(3)氨  相似文献   

6.
《水的组成》一节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电解水实验来确定水的组成元素,进而确定水的化学式。显然,电解水实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越大,那质量随体积变化有什么样的具体关系?2.猜想与假设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取体积不同的水,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探究.4.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1)选取实验  相似文献   

8.
一、电解水实验与研究水的组成的关系《水的组成》一节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水的组成元素,进而确定水的化学式。显然,解水实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水的组成和的化学式的理解。二、电解水实验的改进教科书中设计的电解水实验装置和两个演示实,经笔者多次实践,觉得有些不足之处:①在实验置中,试管悬立于水中;②在演示实验的叙述中,注明为增强水的导电性而加入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液的浓度,因为浓度直接影响电解产物的量;③另,没有告诉用什么物质来做电极,因而人们一般用铬金属来做电极。若用这样的简易装置来做电解水实验,实验结往…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重点是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整个内容将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涵丰富,学习情境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组织是该节内容的重点,也是该节内容的难点。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水的  相似文献   

10.
综观2006年全国各地的化学中考试题,水的知识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水的组成”、“软硬水的检验”、“水的净化”、“水的污染与防治”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下面分析几道2006年的中考题,帮助同学们巩固这部分知识。一、考查水的组成例1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如图1)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D.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江苏省南通市)分析: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巾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氯水是中学化学实验常用的试剂,由于氯水中氯分子和水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反应,使得氯水的组成较为复杂,其性质也具有特殊性,因此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考点.一、氯水的组成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和氯气一样,也呈浅黄绿色.常温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2.26体积的氯气,假设水为1L,则可溶解氯气2.26L,忽略氯气溶于水时溶液体积的变化和温度的影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的基本要求1.大致知道水的污染和防治 ,以及水和人类的关系 ;2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 ;3.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 .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二、氢气知识的几种学习方法1.归纳法“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存在和用途”的规律是学习氢气有关知识的重点 .具体可将有关知识归纳如图 1.图 12 .口诀法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要求严格 ,若出现步骤巅倒 ,将导致实验失败或发生事故 .所以 ,为了准确地记忆 ,可将其实验操作步骤 :“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的CuO变成红色Cu 熄灭酒精灯…  相似文献   

14.
1,设计实验实验目的: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器材:硬币(最好是一角硬币)20枚,玻璃杯一个,洗涤剂(如洗洁精、洗衣粉),清水.2.实验操作(1)将准备好的玻璃杯中装满水.(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中加入一枚硬币,观察水是否会溢出.  相似文献   

15.
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水的机会非常多,本文将谈谈初中化学"水的组成"的趣味化教学探究.首先会让学生对于水的组成有明确认识,然后会对于氢气及氧气的性质分别展开探究,最后会对于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展开辨析.一、水的组成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学生们对于水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然而,对于水的组成学生们却并不知道.在展开"水的组成"的探究时我首先向学生们提问:大家觉得水可以分解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从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于是我展开演示实验来解答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课堂再现 非常有幸,笔者参加了常州市中青年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课题是《水的组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阅读“水的组成揭秘”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敢于怀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课本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不仅为探讨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做好此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水分子的结构我们可以得知,电解水生成的H2和O2的体积比应是2∶1,但在实验时无论怎样操作,电解生成的H2和O2的体积之比都不是理论值———2∶1,而是略大于2∶1。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可知,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H2和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实验测…  相似文献   

18.
<正>在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之中,水是含量最为丰富,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物质。从春雨润物到农田灌溉,从饮水止渴到污物清洁,水无定的形态中蕴含了无限的效用,可以说水是万物的源泉。水的前世今生既然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它是由什么组成,我们又为什么需要它呢?在很久以前,人们都认为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直到18世纪,科学家卡文迪许才通过实验发现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并精确测定出水的氢、氧元素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三年级全一册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组成》(P47),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和"化学式是H2O"的结论,是通过水被电解后的产物氢气和氧气体积比2:1这一实验数据而得到。课本上设计用图1所示的通电分解水简易装置代替价昂易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固然经济省钱,但笔者认为该装置存在试管无刻度、对气体定量不准确、盛水容器大、试剂(NaOH)用量多和试管难竖置、操作难度较大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正>一、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1)理解皂化反应的原理。(2)熟练掌握皂化反应的操作步骤。2.实验原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盐,而高级脂肪酸钠盐就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盐在溶液中电离生成钠离子和硬脂酸根离子,硬脂酸根离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极性的羧基,它易溶于水,是亲水基团;另一部分是非极性的烃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