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2.
一、师生之间的理解活动是平等主体间以沟通和理解为指向的交往行为理解德育主体之间的理解活动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他们之间的理解是以对话和沟通为指向的交往理解。首先,师生之间的理解活动不是一种以言取效的目的行为;其次,师生之间的理解活动也  相似文献   

3.
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具有学术性和精神性两个特点。不同于“主体—客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产生的占有性主体人格以及工具性行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理解以及共生共享。基于主体间性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无论是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研究生的精神成长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会产生相应的德育效应。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6.
德育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在实现文化传递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的过程中,应以关爱学生生命、关切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做到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促进反省性道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作为大学生德育交往的境域之一,生活世界德育交往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大学生德育交往的生活世界取向强调德育交往的实践性,反对把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把握其基本涵义、意义、特点和要求对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实践型德育交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当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特征,师幼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主体间性的交往.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看,主体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间的互识,二是主体间的共识.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交往具有主体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结果互惠性等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质是反映事物特性或特殊矛盾的范畴,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德育的本质,就是构成德育这一事物的多种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运动。交往德育的本质表现为一种生存联系及生命运动,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又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此即是师生(主体)的需要与满足其需要的外界物(客体)之间的一种觉解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育理论习惯于从集体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常常使人从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界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常常以教师或学生集体的共同的特征为出发点来构建教育教学理论大厦。反过来整个理论大厦又进一步维护集体主体的地位。个体主体是参加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建构交往教学理论的起点,而交往机制是交往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交往”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热点,既取决于德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又有赖于交往理论所蕴涵的人性思想。交往德育克服传统德育弊端,实现德育理念的更新,反映时代哲学,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找回失落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的到来给人类带来的迷惘似乎甚于喜悦。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陷入了一个全新的困境: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日益繁荣,人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荒芜,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方面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上帝死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下,人们只看到交往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目的性价值,致使交往教学发生质变,忽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使教育呈现占有式教育、单一主体观、师生关系扭曲、与生活的断裂等缺陷。在“主一主”关系模式下的交往教学是对传统交往教学的超越,在主体间性视域中,交往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主体间性也面临着无客体底板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教育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的单一主体性、“主—客”二分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交往无客体底板的局限,实现了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到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17.
18.
交往:架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高校德育新模式——交往德育模式。交往德育模式要处理好与三个世界的关系。交往德育模式要避免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