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价值理念;构建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营造和谐自由创新环境;注重协作创新,自我评价体系的完善;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提高我国高校教育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协同创新内涵和要素等的综合分析,探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中在思想、利益分配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协同创新内部跨学科研究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几种具体运行方式的优缺点、特点及适用范围等;提出了完善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着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等不足。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是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要求,是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途径。应当通过构建科研管理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创新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学的使命、利益目标、创新评价体制等方面分析阐述了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诸多问题,指出目前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应该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创新管理体系,保证各方的责任、权利、人员、资源与成果等都能实现共享与持续发展.同时要开展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领军人物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做好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减轻学科带头人的负担,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创新水平,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5.
辽宁工科优势高校形成了依托校企联盟、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植重点学科专业和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校企协同育人四种模式。校企协同育人存在长效性不足,企业利益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契合度不高,促进校企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未完全理顺,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意愿和动力;持效性不足,教师管理体系、教学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一是完善政府政策保障体系及激励举措;二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三是强化校内职能部门整体联动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导师的双重责任使教学难以规范,研究生培养学制与科研项目周期存在矛盾,管理制度不甚完备等问题。因此,要树立高瞻远瞩的协同创新理念,强化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探索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以及建立综合评价体制等,进一步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区域高校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区域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校校、校所、校企、校政、国际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实施协同创新提高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植创新团队,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以政府保障完善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有序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机制体制改革与创新。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在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的发展难题之一,虽然在协同创新模式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也能够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但最终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先阐述了协同创新的相关定义,并在立足于河北省高职院校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从完善科研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开发多种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体系、打造高素质的创新研发团队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协同创新模式下河北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理念认识不清、教学资源不足、实施机制不系统、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学院在融合实践中,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专业化,从而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同时整合高校协同机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与产业脱节、缺乏专业的中介服务、科技管理体制支持力度不足、缺乏风险资本投入等。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参考和借鉴产业联盟计划模式、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数据集成创新模式、军民融合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找到出路,还要在与政府、企业的新型协同关系上进行创新,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强校企知识协同、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完善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协同创新理论及高校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协同创新的提出对解决我国高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服务效率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以此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王钢  曹如军 《江苏高教》2021,(11):73-76
对五所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质性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机构业已明确、运行机制较为合理、管理制度相对完善、成果产出及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协同单位参与度不高、管理体制不够灵活、运行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展望未来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应进一步激发协同单位的参与热情,通过权力释放和权力下沉等方式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应着力构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骨干力量。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大学教师对协同创新理念的认识有待提高、参与协同创新的人才素质还需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高校与其他协同创新主体间未形成真正合力等困境。改进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正确认识协同创新,营造协同创新氛围;完善管理环境,提升协同创新人才素质;改善制度环境,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健全组织环境,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路径,来促进大学教师参与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对高校自身、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协同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文章初步分析了高校多样化协同创新模式,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创新的管理和沟通机制,考核评价和约束机制,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经过管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管理存在着整合力度不强、管理过程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体系,强化学科科研协同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换代乃至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工业"2.0"发展规划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的风险隐患正在逐步显现,如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协同创新技术共享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实施国际化协同合作培养等。同时,通过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反馈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营造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有效促进卓越林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进行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探索,在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取得了成绩.然而,从目前协同创新的范围、深度、有效性来看,部分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暴露出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协同创新动力要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理论溯源,然后主要从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要素方面入手,对我国部分高校协同创新现状做出分析,并借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让学院协同创新工作保持活力的思路:一是资源整合,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二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的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其中,创新驱动是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的高校也将为经济转型升级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观念的认同和接受度的缺乏、政策制度不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实践活动脱节和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不成熟。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视角,根据隐性知识的教育和知识三角战略的实施,提出加强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同感,完善高校学生创业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协同各方力量加强实践活动,以及建立成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