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诸如此类的赞誉虽然不太确切,但至少说明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值得赞叹的。然而,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春蚕、蜡烛的层面,而应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做新型的教师,创设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教育氛围,帮助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李九成老师、李金海老师正是这样的春蚕,他们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关于他们的动人故事,时时激励、鼓舞着他周围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是办好教育的希望所在。长期以来,我们的广大教师长年累月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春蚕”精神教书育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师德楷模;以“蜡烛”形象示范引领,为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竖起了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师爱畅想     
以往我们常用“春蚕”、“蜡烛”来形容老师。“春蚕”、“蜡烛”具有许多美德:无私、执著、奉献……然而,却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更像“太阳”,光芒万丈,历古至今,近乎永恒。它无私地把阳光洒向大地,照亮每个角落,唤醒每个生命,温暖每颗心灵;它神圣、崇高,它热情、执著,这不是沽名钓誉的粉饰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爱是师德之本,无爱便无教育。这话固然不错,爱是教育的灵魂,但这只是一个层面,其实丰富的知识才是师德之本。人们喜欢把教师比作春蚕和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二者的奉献精神无与伦比,关键还在于蜡烛能发出光亮,在漫漫长夜中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春蚕能吐出细丝,编织七彩衣裳,装点五光十色的生活。教育只有爱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蜡烛与水库     
蜡烛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它的特点是燃烧自已,照亮别人,常常被人们用来赞美献身精神:教师是用知识和精神教育人的,与蜡烛照亮人有相似之处,因此蜡烛精神长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教师精神。“舂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为红烛照人寰”,这些古今名言一直用来赞美教师。教师也乐于把自己比作红烛,且甘为红烛,为学生,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赵慧宁 《职业技术》2007,(2):111-11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是春蚕、蜡烛、园丁……这种种比喻都形象地概括出教师职业的伟大,深刻地揭示出教师人格的高尚,也道出了人类社会对教师角色形成的共识和对教师道德品质的期待。今天,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作为中国孩子的主要教育形式,有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我当幼儿园教师多年,我深深地爱着我的职业和我所教的孩子,我已经深感对自己的工作“爱不释手”,颇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蜡烛,教师是严父、慈母,教师是梯子、桥梁,教师是光明、太阳……”在实际工作中,我努力将这些理念融人到自己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声音     
《教育与职业》2006,(28):20-20
“为什么教师的形象始终都是“蜡烛”,“春蚕”,那么悲壮,而不能与学生共成长、共快乐。”  相似文献   

10.
教师做的是普普通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就继承和发扬创新科学文化知识来讲,教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往往把教师比做“蜡烛”、“春蚕”、“人梯”、“泥土”等等,这既是对教师的赞誉和肯定,也是对教师的激励和鞭策。但是最近我在一期刊物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蜡烛’、‘春蚕’、‘泥土’、‘人梯’,见鬼去吧!”(《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说教师当蜡烛太软弱,当春蚕和泥土太窝囊,当人梯不持久……总之,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说老实话,读了此文心里不知啥滋味,说同意,不敢苟同;说不同意,自己是个小学教师,人微言  相似文献   

11.
在笔者的脑海里,时常浮现这样一幅厕面:一束美丽的花环,上面镶嵌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闪光的字眼;花环下面拥有“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让人登的木梯”等鲜活的风景。笔凝神地品味着这幅画的深刻内涵:教师,有着花环般的骄傲,光荣无比;教师更肩负着“春蚕”、“蜡烛”、“木梯”般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教师应该像蜡烛、像春蚕、像人梯,它从一定层面上形象地反映了教师鞠躬尽瘁、献身教育的精神。然而,这并非能概括教师职业的全部。对于教师而方,职业是其生命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3.
田祥全 《青海教育》2003,(10):27-27
古今中外,人们常用春蚕、蜡烛、园丁、人梯来赞美教师,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所从事的职业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一部充满爱的教育名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那么的可敬。却又是那么的可怜.几乎都是没有孩子的人,有的甚至在贫病中去世。这种既可敬又可怜的教师形象在我国也是深入人心.“春蚕”、“蜡烛”被认为是对教师的赞美。教师是否就意味着牺牲?可敬就一定要可怜吗?其实,教师应该既可敬又可爱,既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春蚕”,不言而喻,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歌颂与赞美。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当作“蚕”,沿着一条一成不变的发展轨迹,蜕皮、成长、缚茧,把自己牢牢地圈在了“茧”中。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批判对“春蚕”的褒扬之意,而是认为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徐振升 《湖北教育》2011,(12):60-60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教育就是奉献,教师就是春蚕,是蜡烛,甚至有人还说,教师是两头燃烧的蜡烛,似乎当教师的,就是燃烧,就是牺牲,就是付出,只有这样才配称崇高,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和收获连在一起,而我要说,教育还真是收获,收获的是感动。  相似文献   

17.
享受教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春蚕”、“蜡烛”等词汇比喻教师,用以说明教师这种职业具有的奉献精神。但是。如果只是牺牲,不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如果没有一种个性化的、幸福的人性和精神状态,教师何以能不断地照亮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思路,认识到校园生活本身也是在享受生活。我们付出着,其实也收获着。我们体验着攀登的累,是为了领略旅途中一步一景的美啊!  相似文献   

18.
“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蜡烛照人寰。”教师爱学生,需要春蚕的风格,需要蜡烛的精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爱心托起祖国的未来。”教师应该做一名“爱心使者”,随时向学生播撒爱的种子,让学生萌发爱的嫩芽。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师德,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充满爱心、废寝忘食……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通常是:春蚕、蜡烛、园丁、绿叶。人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劳动的艰辛繁复,教师自我意识缺失后的职业悲剧。  相似文献   

20.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站在地上,楼才得以立,教育工作亦是如此。但是,教师一直找不到建楼之"地"。蜡烛、春蚕、铁犁铧、托起太阳的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以教师的精神为"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以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