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血性休克是门诊接诊中的常见病,变化急骤,病情凶险,若能及早恰当处理,病人就有存活的希望,反之就丧失抢救时机,下面把我科抢救失血性休克做回顾性总结。 患者,男,40岁,于94年11月23日18点被他人用利器剌伤左侧胸部,出血较多,急送我科,查体患者意识模糊,面色苍白,  相似文献   

2.
失血性休克病情重,需积极救治,其病理生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以致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各组织器官的急性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因此,迅速而有效的补充血容量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同时,查找病因,避免继续出血。我科自1997.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院1982年7月至1990年12月急诊入院失血性休克异位妊娠62例患者抗休克加手术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年龄最小16岁,最大42岁。未婚2例其余均为已婚妇女。腹痛,阴道流血,闭经伴昏厥是其主要症状。以输卵管妊娠多见。腹腔内出血最少800ml,最多4000ml,后穹窿穿刺均为阳性,经快速静脉补液补血治血疗,在边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边积极准备手术。有失性血休克的异位娠娠均以手术为宜,经静脉给全血,晶体液补充量要超过丢失量,纠正酸中毒,根据输入血量补充钙剂. 经抗休克治疗后,5人在硬膜外麻醉下,57人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主要为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输血最少400ml,最多2000ml。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产后失血性休克的起因及急救措施和产后护理,并指出如果护理处置不当,直接威胁的是母婴的生命安全,科学的急救和护理对于保护患者安全健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探索适合七年制学生的失血性休克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认为通过使用改进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增加密切联系科研实践的实验内容和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可激发七年制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学习和阅读的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从而符合七年制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少量胸导管淋巴液和肠淋巴液给予补液干予治疗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用生理盐水做对照,观察其对血压及存活时间的影响,以探讨不同部位淋巴液维持血压的共同特性。结果表明:胸导管淋巴液及肠淋巴液回升血压及延长存活时间作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而两个治疗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胸导管淋巴液和肠淋巴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均有较好的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7.
宫外孕是妇女急腹症中常见疾病,而宫外破裂可引起大出血,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致严重休克而危及生命。我院1992年至1996年共收宫外孕患者48例,其中宫外孕致失血性休克25例,本文就25例重症宫外孕抢救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均系宫外孕致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其发病年龄在22~43岁,血压12~6.8/7.8kPa21例,占84%,重度休克血压为零4例,占16%;在15例休克病例中,输卵管妊娠23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淋巴循环的变化,本文采用肠淋巴管插管技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期的肠淋巴流量及肠淋巴管压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肠淋巴循环发生了明显变化。休克早期、休克晚期的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输血输液治疗后,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迅速回升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淋巴循环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胸腹部单纯或联合内脏损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诊外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且复杂.病情发展快慢不一,如没有正确的预后判断及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死亡率就较高,我科近三年来收治78例胸部、腹部外伤所致的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体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本组78例,男53例,女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1.将家兔分成ABCD四组,并分别通过从三通管的侧管处抽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2.停止放血,把4只回输原血的家兔分成ABCD四组,四组家兔在10min内快速再灌注全部自体血.3.其中A组注射生理盐水5ml/kg(30滴/min)进行抢救;B组同时耳缘静脉注射1%山莨菪碱(1mg/kg)、地塞米松(2.5ml/kg)进行抢救,观察生理指标变化;C组同时注射1%山莨菪碱(1mg/kg)进行抢救;D组同时注射地塞米松(2.5ml/kg)进行抢救.结果:A输液后,由于及时补充了血容量,休克症状好转;B组同时注射山莨菪碱、地塞米松和碳酸氢钠后,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扩容、防治细胞损伤等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有所好转;C组同时输液和注射山莨菪碱后,由于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休克症状好转;D组同时输液和注射地塞米松后,由于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糖皮质激素的保护作用,休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扩容、防治细胞损伤等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如血压、呼吸、尿量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1.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应急能力。 病例:患者男,60岁,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术前体温36.7℃,脉搏每分钟86次,呼吸每分钟20次、血压14.66/8.0kPa,体质佳。常规备血800ml。步行进入手术室。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分析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及护理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61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护理,得出结论是其护理过程对提高患者生存率甚为重要。死亡12例,占7.4%,好转80例,约占50%,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27例,约占15%。建立有效的抢救流程和程序,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及良好、正确护理与观察,在伤后黄金第1小时救治是急救创伤性并失血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67例的抢救治疗经验,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67例胸腹联合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车祸37例,高处坠落18例,挤压伤6例,锐器伤6例,均积极抗休克同时手术治疗,其中经单行开胸手术7例,剖胸加剖腹8例,单纯剖腹42例(同时胸腔闭式引流10例)。结果治愈58例,死亡9例(死亡率13.43%)。结论胸腹联合伤伴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死亡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尽快明确诊断,积极抗休克治疗、预防急性呼吸衰竭同时及时合理的手术方法对降低死亡率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芎嗪、当归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颈动脉放血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通过微循环观察、器官血流和血液流变学测定方法,观察川芎嗪、当归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失血性休克时,微循环明显障碍,主要表现为微血流变慢和血细胞聚集;经川芎嗪、当归注射液治疗后,微循环改善,血粘度、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降低,器官微区血流量增加,与N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当归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微循环障碍,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增加器官血液灌流量。  相似文献   

15.
休克时体内有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临床对α受体阻断剂治疗休克看法不一。本文研究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和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的变化,探讨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结果发现,失血性休克时微血管的口径收缩,休克初期淋巴管收缩分数增加,休克晚期淋巴管总收缩活性指数降低,同时微血管及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降低,这可能是晚期微循环障碍、休克失代偿的机制之一,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套管柔软,可以减少血管损伤,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同时便于随时用药,为抢救患者用药提供快捷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6年3月-8月对41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套管针输液治疗,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酚苄明的抗休克疗效各家报导不一,认为其机理是解除微血管痉挛,本文观察失血性休克时肠系膜微淋巴管、微血管的变化,以及酚苄明对其影响。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淋巴管的收缩频率和总收缩活性指数降低,晚期动力学指数降低;酚苄明使淋巴管总收缩活性指数及动力学指数增大,休克后该指数下降至给药前水平,至休克晚期方降低。而且血压维持40mmHg初期,可见淋巴管的收缩分数增大。休克时肠系膜细动脉和细静脉均收缩,出现流态改变,酚苄明可显著解除微血管痉挛,尤以二级细静脉明显,同时改善微血流,但对休克晚期的微循环障碍未见显著改善。提示早期应用酚苄明对防治休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静脉留置套管针纠正失血性休克的时间、留针时间及并发症。方法 :对 1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分别来用常规头皮针静脉穿刺和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 ,快速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结果 :两种输液方法相比较 ,静脉留置套管针明显优于头皮针 (P >0 0 5 )。结论 :静脉留置套管针纠正休克时间短 ,留针时间长 ,并发症少 ,利于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早期阶段使用不同的液体复苏,比较脾脏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s)、辅助性T细胞1(Th1)/Th2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1(Tc1)/Tc2的不同变化,初步探讨其免疫修复机制。创新点:(1)脾脏为机体重要免疫器官,检测其中的免疫细胞变化,比外周血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2)将免疫反应中多环节的免疫细胞变化进行协同分析,结果更具创新性和科学性,为临床上形成规范的救治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资料。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对照组和Sham组(假手术)仅作为比较,其余三组在建立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采用不同的液体复苏:等渗盐水(NS组)、高渗盐水(HTS组)和羟乙基淀粉(HES组)。然后再灌注30分钟,并持续监测血液动力学120分钟,最后心脏穿刺,取脾脏组织,通过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含量,以及Th1/Th2和Tc1/Tc2的比值。结论:液体复苏后大鼠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Th1/Th2和Tc1/Tc2的比值在对照组、Sham组和HTS组中无差异,并都显著高于NS组和HES组。与Sham组比较,HTS组中Tc1水平明显升高,而NS组、HES组和HTS组中Tc2水平均有升高,且三组之间Tc2水平无差别。因此,对于维持脾脏中Treg细胞含量、Th1/Th2和Tc1/Tc2平衡的作用上,HTS液体复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大于NS和HES。综上所述,在失血性休克后的早期阶段HTS复苏可提供潜在的免疫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对该药物在应用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2005.06.01~2006.12.01间所收治的14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83例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60例使用传统药物治疗,并观察其神志、皮肤色泽及温度、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变化,并进行分析对比,对药物应用中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进行分析,来对比所用药物的作用及效果,随后辅以其他药物及方法治疗。结果:患者在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后,神志较短时间内(5~20min)明显改善,皮肤色泽及温度趋于正常,呼吸次数减少并趋于正常,增高的脉搏次数明显下降,收缩压及舒张压有一定程度的的升高(收缩压较显著),尿量有所增加,神志明显改善;从临床症状指标上比传统药物起效快而且疗效明确(P<0.05)。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效果明显,能够迅速提升血压,改善病人的休克状态,赢得抢救的时间,继而配合使用其他治疗,能提高体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