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2.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虽然对裁军会议上的政策做了有限调整,但仍继续贯彻“不承担政治义务”的行动原则,即使是先达成裁军协定、后承担有限义务的所谓“新方针”,也不过是这一原则的变种.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裁军原则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等战胜国就战后处理德国裁军问题达成了共识,拟定了一系列裁军条款。一战后,由英、法两国把持的"协约国军控委员会"为落实《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对德国的裁军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现场监督、检查。裁军监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销毁战争物资、裁撤军工厂、裁减军事人员等政策和措施。英、法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围绕德国裁军问题展开了既对抗又合作的外交争斗,德国裁军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多变。一战后协约国处理德国裁军问题的成败得失为国际裁军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國内外大事     
前半月国际上的重要事件有:苏联在联合国裁军小组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这个建议除了提出关于裁军的一些具体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苏联提出可以先就裁减常规军备和武装部队问题作起,然后再讨论禁止原子武器问题。苏联过去本是一直主张先解决禁止原子武器问题然后再解决裁军问题的。而美国和受美国影响的英、法等国却是拒绝全面解决裁军问题。特别不同意禁止原子武器。这次苏联的新建议表现了苏联极力要在裁军问题上打破僵局,努力求得裁军问题能得到进展和成就。因此受到了各国公众的支持。同时,从消息里看出,美国有些政治集团却仍然在找借口,想阻止在苏联建议的基础上达成裁军协议。  相似文献   

5.
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裁军问题的进展,促使美国默认了1935年德国重整军备的举动。同时,美国也冀图通过此举消除德国的不满情绪,进而使欧洲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1936~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政治义务的前提下,通过满足德国在经济领域和殖民地等方面的要求来安抚希特勒,从而缓和日益危急的欧洲形势并避免战争爆发。美国为此与德国进行了外交接触,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计划对德国作出的让步与德国的外交政策目标相距甚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对欧洲影响力的下降导致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裁军原则和美国参与的国联裁军活动是建立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之上的.美国在裁军运动中发挥的有限作用,使美国的裁军总原则不可能得到顺利贯彻,必然会遇到来自德法的抵制,而未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将在30年代的世界裁军会议上重现.这就决定了世界裁军会议必然无所结果的命运.美国在裁军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短视,最终使敌人坐大,削弱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柏林危机之前,美国支持联邦德国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随着危机的爆发,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权利受到严重威胁,这客观上要求美国在坚持对德国统一的承诺和维护西柏林利益之间作出选择。为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美国调整了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第二次柏林危机促成了美国对德国统一立场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简评1937年美英关于罗斯福和平计划的秘密谈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一次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有关欧洲的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任何政治义务的前提下满足德国的要求并制止特勒发动战争。但是英国2认为政治磋商应该优先于对经济绥靖和军备 任何考虑。英国的这种项解决的办法与美国希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想法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英国内阁中存在着强烈怀疑美国政策的倾向,而英国首相张伯伦更是认为罗斯福的和平计划会破坏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因此美英秘密谈判最终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一目的环境行为是否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德国政府宣布“弃用核能”,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德国希望以此塑造环境问题上“负责任”、世界经济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典范”、政治上“珍爱生命与和平”等国家形象.这体现出公众对德国环境形象的关注,也体现出德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艰难.  相似文献   

12.
中德两国的林地物权变动制度设计相同之处在于公法色彩较为浓厚。其区别在于:在登记制度上,德国实行法院下属登记所负责不动产登记,但部分州单设森林登记,而中国森林登记机关为林业主管机关;在变动模式上,德国采耿‘实质审查+登记要件主义+无因”,而中国采用“实质审查+对抗主义”模式。变动制度的不同,是由两国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德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是与它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其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双轨制到其职业教育的管理,从其完备的职业教育立法、完善的职业教师培训制度到重视学生实践的能力,这些都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这些经验当中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 ,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师资培训制度、配套的职业教育法规 ,更有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堪称“欧洲师表”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是当代世界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 ,其经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具有法制性、实用性、社会性、公平性、选拔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探索德国"双元制"模式,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流大学,各国有不同的战略。德国“卓越大学”的建设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卓越集群”建设为重点。“卓越集群”聚焦重大研究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和院系的研究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平台。德国“卓越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注重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涌现多创造一些制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17.
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西方盟国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性的“再教育”,这是现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试图对一个民族的所谓“民族特性”进行全面改造的政治尝试,该政策是由英国首先提出的,它主张用西方的民主传统去影响,改变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占领之初到占领体制结束,西方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涵盖了整个文教体制,“再教育”,促使德国人民对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培植了民主观念,从而使德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德国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蜕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德国的义务教育年限相当,其小学和中学的交接方式不同。“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和“过滤、选择、分流”进入中学学习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德中学教育,有必要互相学习。  相似文献   

19.
德国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并且德国在实力日益增强的欧盟中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冷战”期间,联邦德国是美国亲密的战友,对外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冷战结束后,双方矛盾冲突不时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德美两国发生的矛盾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魏玛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和重返中国市场,执行了一套以“平等”、“友好”、“中立”为基本特征的对华政策,不仅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促进了中德关系在20- 30年代中期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