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主体尺度     
人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以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主体尺度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尺度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在实践和认识中形成的,以客体为基础,而又超越客体现状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柯旺花 《地理教育》2020,(1):49-51,2
地理学的尺度包括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时空尺度三个方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时间尺度划分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过程变化特点;渗透空间尺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区域知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渗透时空尺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相似文献   

3.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尺度划分、尺度转换以及尺度效应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地理学中的尺度与尺度效应,并提出了地理学尺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尺度划分、尺度转换以及尺度效应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地理学中的尺度与尺度效应,并提出了地理学尺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现代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力的学科,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则以生产力的变革为主线,探究其内涵及在真实世界的体现,有着非凡的意义。劳动地域分工的内涵包含形成发展机制、分工的前提、分工的目的与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等四个部分。本文在全球尺度、全国尺度和城市群三个尺度,对劳动地域分工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空间尺度下,其内涵与潜在意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空间尺度思想是地理学的四大思想之一。新的高考改革强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空间尺度与区域认知关联度大,区域作为空间划分的基本组成单元,使得空间尺度及其思想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近5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为例,依据空间尺度思想从空间尺度划分、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效应、空间尺度选择、空间尺度转换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系列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不断变化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必须以动态观点进行研究。地理研究既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时空统一的观念,在地理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我们就从时空两大尺度来分析世界农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雕塑的比例尺度的控制,是和雕塑的建构分不开的,雕塑的建构包括环境,人和雕塑三个方面,它能反映的空间,我们称之为环境空间、心理空间和雕塑空间.心理空间是建构的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空间、大小、比例尺度的把握与规则,设计和实施,只有经过心理空间才能确定.环境空间作为客体,具有接纳雕塑空间的作用.只有接纳雕塑空间,才能使心理空间得以雕塑化表现.雕塑空间作为主客体之间的媒介,是最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1.
对空间认识和表达涉及多个学科并受制于多种因素,而多元化的空间理论和形式是科学发展之必然和需要。地理学建立和发展了多元化的地理空间表达形式,包括经纬线与地图投影、时空尺度、距离与区位、虚拟地理环境。对多种地理空间形式的认识和表达是地理学学科特征的重要体现,并促使地理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尺度思想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WebGIS是互联网与GIS融合发展的产物,革新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使用方式,已逐渐成为辅助地理教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明确了WebGIS辅助尺度思想培养的三大优势:改变比例尺,指向尺度划分;可视化、量化地理要素,指向尺度关联;归纳区域特征、凸显区域差异、指向尺度转换。在此基础上,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主题,探究渗透尺度转换、尺度关联思想的路径与方法,并结合SOLO分类理论设计教学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出阐释,认为,其中"人"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万物"是指作为客体的存在物;"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不仅指本体尺度,同时还是认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它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14.
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创造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认为,价值既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地“构造”、“建构”、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遵循着两个尺度,即“对象、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而且这两个尺度还应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评价活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原则。评价是一种揭示客体“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真”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仍具有统一的尺度或标准。一个合理性的评价必须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把真、善、美作为价值评价的合理尺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就是主体按照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所实现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 ,而社会发展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价值的创造工程。目前 ,社会发展的价值危机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所造成的自然生态价值危机 ,二是社会自身发展所造成的价值世界的分裂。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发展目标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设计 ,建立以类为中心的价值观 ,使社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但“美的规律”不是“自在”地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那里等待人去发现的实体,而是人在改造世界、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建构的“规律”,“两个尺度”都不是客体(物)的尺度,而是主体人的尺度,因为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把“物种的尺度”转化为人的尺度,即根据“内在尺度”去创造。  相似文献   

18.
一、理想信念教育应以评价为中心环节理想信念是体现人的需要的主体性意识、价值意识。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评价过程。理想信念教育应以评价为中心环节。人的活动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两种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主体客体化过程体现了物的尺度、客体的尺度,即人要如实地反映客体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的变化及其规律性,在行动中要“服从”其规律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物的尺度,它的理论表现形式是知识、是真理。客体主体化过程体现了人的…  相似文献   

19.
尺度是地理现象、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涉及的范围和频率,尺度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黄土高原”一节为例,开展尺度思维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从宏观规划、中观设计、微观操作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构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并且致力于教材的改革。对教材的评价标准也已形成了共识,并且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知道,要科学地评价语文教材,必须依据以下两个主要要求:(一)教材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