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女娲石》是描写晚清妇女运动的典范之作,小说描写了女性身体的肉欲和禁欲两级形态,流露出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仇恨,而这种女性解放实质上对男性世界的拟像,是男权话语操纵的样本。男权立场社会的拟像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声音的男性化等三个方面。《女娲石》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话语诉求的反抗父权的声音,实质上只不过是男性用以救国启蒙的工具,因此,女性自身"身体"并不属于女性自己,而是为民族国家话语所征用,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危机时刻焦虑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文学到女性写作的嬗变不仅代表着一种理论表述上的集体更新,更意味着不断从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和整个后现代思潮发展中汲取营养的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在实践中"主体化"的操作动向。然而这次大规模话语转向的背后,是一次理论界庸常的名词更迭,抑或是在中国语境下成功完成的与当今西方女性主义前沿接轨的话语历险?本文对于从女性文学到女性写作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现象以及潜藏其中的一整套后现代话语内核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和剖析,并力图在廓清话语迷障的前提下给予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界定的可能以及尝试实践。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被介绍到中国,这种兴起于西方60年代末,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联系的新型的女性话语,逐渐成为当代女性文学新的思想资源。20世纪末的女性文学从一种自觉的女性立场出发,摆脱父权制历史下男性中心话语,以鲜明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对于女性本真经验的描绘,来凸现女性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女性个人化的写作方式构成了对男性霸权话语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6.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系统的中国女性批评与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其间,以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和阐释中国女性作家作品成为一种主流。虽然西方理论曾经打开了女性研究的视野,并且多有洞见,但是,基于整体西方女性生存经验和历史语境的女性话语并不可能穷尽中国女性生存和写作的真相,遮蔽和盲视也不可避免。在此意义上,  相似文献   

7.
女性因自身空间缺失和男权中心空间观的影响而产生了持续的空间焦虑。因婚姻和爱情而缔结的"家"和因违背男性意志而被关进的"阁楼"都是女性空间焦虑的表现形式。在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中,大量的女性空间描写为探究女性的空间焦虑和女性空间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空间关系作为一种权利关系,它既是女性受到先辈经验和父权压迫产生焦虑的原因,也是女性通过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流动性的增强来寻求自身女性话语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化语境中,中国学理论面临一种两难的抉择:拒绝西方话语,将被抛出当代批评浪潮之外;接受或参与西方话语,则冲击甚至动摇了本民族的传统话语结构。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学理论一直在自我迷失与寻求出路的焦虑中艰难突围。增强本民族传统理论话语的信心,坚持用我们自己的论话语发言,让世界重视我们的话语,也许这就是在世界化语境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也是我们在与西方对话时能够拥有自主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作为舶来的前沿思想,其固执而强劲的话语表达无疑是在增加自我的社会价值砝码,从而谋求话语权力的内在平衡。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伸越和行走受到了文化和政治的双重制约,女性意识的驱动力更是男性的话语遮蔽和女性的失语焦虑。海男的《桃花劫》背离了女性的经验世界,因而它所展示出来的身体传奇和女权神话便显得分外虚妄,这个显在的女性主义文本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委曲求全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作为后现代话语的一部分,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经历了"女权"、"女性"、"女人"三个不同的阶段。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西方19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和两个世纪的女性文学,对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文学的兴起和成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女权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妇女形象、创作和阅读为内容的女权主义批评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读解,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批判。挖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本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者们在努力挖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的同时,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者们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体,更高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希望建立一种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认为语言代表着人类经验的累积。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访问法对西部地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度、动机、项目的选择、频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存在学校不重视课外体育活动,造成体育器材和体育经费减少、数量少、质量不高,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院校应注重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想办法解决学校体育场所不足、设备不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建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建立新的时空观,注重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批评是由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引领而起的,目的是想颠覆结构主义一味树立中心的做法,期间,它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重点对言语/文字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进行了解构,实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在去本质、中心、权威之时体现出了虚无主义的特色,但实质上,解构主义却是针对西方现实政治的,它只是想解构、摧毁、颠覆存在于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恒定中心而已.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客观历史原因 ,性别差异在人类历史上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和中国一样也不例外。通过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 ,在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上 ,“性别歧视” ,特别是“男尊女卑”这种观念和现象在英语词汇、男女姓名、女性用语特征及文学作品等西方语言和文化中都多有表现。研究了解这些语言文化及其在使用上诸多方面的特征 ,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以及先进文化的建设均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朱子理学成为官学以后,朱子的言论一言九鼎,朱子的散文思想也成为权威,但是目前的朱子散文思想研究却是空白。本文认为朱子建立了理学家的新文统,使理学家古文成为古文正统,使明清古文缺乏文学性,使柳苏蒙冤,使古文难逃成为政教工具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经典《长袜子皮皮》的热闹风格可以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加以探讨。这部童话在场景、语言、情节等方面,都呈现出寓庄于谐、反传统反权威、正反同体等倾向,而这些都是狂欢化精神的本质特征。因而,在童话表面的热闹喧嚣背后,实际上寄寓着作者对儿童现实处境及真实心态的深刻思索。也正是这种深植于西方文化传统的隐秘的狂欢化精神,赋予《长袜子皮皮》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奠基石之一,大多数的西方学者都受到圣经文学的影响。作为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代表作《亚当.贝德》更显示了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探讨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基督教文化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可以应用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亚当.贝德》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在此,读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探究乔治.爱略特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8.
以通俗小说作为理论的载体是当代美国大众传播理论家和通俗文化学者阿瑟·阿萨·伯格的一个另类创举。将神圣的理论、权威与学界的腐败、犯罪杂糅在一起,作者戏弄并挑战了理论和权威,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某种心理投射。伯格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21世纪西方文化的一种跨学科的多元倾向。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的诉求,形成了一部女性运动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史。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相呼应的是西方女性文学作品,西方女性作家在女权主义和文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是对文本多层次多角度细致诠释的研究方法。11世纪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古体今译的主要译者之一艾合买提·孜亚依,凭借自己的多种语言能力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在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中取得了较高成就。论文以艾合买提·孜亚依对维吾尔文学经典《福乐智慧》研究成果为例,指出维吾尔文学研究应该倡导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和细致分析,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挖掘维吾尔文学的内在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