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背景:"探索规律"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中明确说明"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也包含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黄卓群 《江苏教育》2022,(89):58-60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单列的教学内容,其在第一、二学段中的教学要求分别是“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和“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据此,苏教版教材从三上开始,每册都安排一次“探索规律”的专题学习,选择一些现实生活或数学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探索、发现隐含其中的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的方式予以表达、交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探索规律”的内容被整合到了“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主题中,并在第一、二、三学段分别提出了教学要求,如“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标准》解读。数学从属于科学,那么数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在这些根源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中,“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也就是说,在数学中我们是通过(量化)模式的建构,并以此为直接对象来从事客观世界量化规律性研究的。”基于此,我们就能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也就不难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一个新的视角定位“探索规律”,并对学生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提出新的要求。《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  相似文献   

4.
●犤教学内容犦“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犤教学目标犦1.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犤教学重难点犦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犤教学准备犦糖葫芦若干串、照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意在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推理,并从中探索出简单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第一学段(1 ̄3 年级)对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这个设计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案例内容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列数的观察、对比,对一列图形变化情况的观察、对比,激发学生研究事物的兴趣,进而采用数形结合、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事物变化的同时,把握事物隐含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粉笔演示,引发规律演示:教师从粉笔盒中,第一次取出2 支白色粉笔,第二次取出1 支红色粉笔,第三次又取出2 支白…  相似文献   

7.
【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要求学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听到老师的这样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意在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推理,并从中探索出简单规律的能力。但如何使这个问题不流于形式,将问题落到实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下面笔者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谈谈本人的看法。【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17页第12题的教学。【案例1】老师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完成表格。在学生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师:仔细观…  相似文献   

8.
徐红 《湖南教育》2002,(22):49-49
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这个设计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案例内容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一列数的观察、对比,对一列图形变化情况的观察、对比,激发学生研究事物的兴趣,进而采用数形结合、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事物变化的同时,把握事物隐含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粉笔演示,引发规律1.演示。教师从粉笔盒中,第一次取出2支白色粉笔,第二次取出1支红色粉笔…  相似文献   

9.
和毅  利庆海 《海南教育》2011,(12):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至8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身边事物之间的排列变化,理解排列变化中所隐含的简单规律,能根据规律完成事物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借助画图手段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有的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王光明教授在《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一书中指出:高效率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识是领悟了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品质以及寻找、抽象出隐含在数学材料中规律的习惯。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水平,也就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师在教材与教法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下册57-59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 排列现象。 2.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并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 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数、形"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并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强调数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不能失去数学本身应有的"数学味".那么,如何打造具有浓浓"数学味"的课堂,让学生有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被发现的,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就可以在生活情境与现象中感受和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在其所著《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中指出:“高效率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识”是领悟了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寻找、抽象出隐含在数学材料中规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找规律”是人教版课标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学生要会“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有机地组合内容,努力地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不仅接受得快,而且很有兴趣,下面就“找规律”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犤教学设计一犦一、出示主题图,揭示课题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彩旗、灯笼和花朵。生:还有许多小朋友在跳舞。师:这些彩旗、灯笼和花朵是怎么摆…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阐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标准》把对数的感受作为“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活动设计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玉煅 《福建教育》2007,(7):108-109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师在教材与教法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和数学的价值,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了适应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凸显探索活动本身的价值,教材注意淡化规律的具体内容,不仅没有给出有关规律的数学模型,而且也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语言叙述,这就给学生多样化表述规律留出了空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