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开篇设疑,创设情境 教学<荷塘月色>,用简短的语言导入后,问: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认真地去看书,寻求答案.经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赵秀峰 《山东教育》2012,(Z1):64-65
小时候我就从书本和电视中知道了沙漠和戈壁滩的荒凉,但是直到身临其境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的认识不过是一种定义化的、肤浅的、机械的认识。面对那一望无际的枯黄,满眼找不到一点生命的绿色存在,感觉不到一丝生命的迹象,那时我心里满是刻骨的恐慌,仿佛我就置身于死亡的边缘,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不毛之地",什么是"荒凉"。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亲身体验是任何说教都不能代替的。从那一刻起,为人师的我就决心在  相似文献   

4.
一、开篇设疑,创设情境   教学&lt;荷塘月色&gt;,用简短的语言导入后,问: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认真地去看书,寻求答案.经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5.
钟杰 《班主任之友》2015,(Z1):52-54
很多老师说,建立小组不难,难就难在小组建立了,热闹一阵子就死水一潭了,师生都觉得没劲儿,最后小组自然"消亡"。那么,新建小组究竟要怎样打理才能将其盘活呢?班主任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建立小组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课堂上用来讨论学习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小组很快就消亡了。我以为,小组建设不仅要推动孩子们学习,更主要的还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朋友圈和归宿感。其次,班主任要明白,小组要"活",  相似文献   

6.
读完李镇西、张伟的这段对话,我忽然想到人们对此会不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果要提又会是哪些问题,不妨设想一下,于是就有了下面一些问题:有人会问:人人都说民主好,惟有高考改不了,眼下谈民主管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民主仅仅是一种理念吗?民主是与生俱来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主是可培养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民主是可训练的吗?如果是可训练的,那么如何训练?如何操作?如何测评?如何迎接测评?以上问题是时下懂教育科研或不太懂又有些懂教育科研的人们的惯常思路,这一思路对吗?如果不对,何以不对?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什么?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似乎一直在探讨,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语文是什么?要说不明白,确实可以说出多种理由,又可以说出多种相反的理由,而且这种争论,还远远看不到头。要说明白,似乎也明白,语文不是今日才有的,我们每个人都学过语文,都在学习语文中长大,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文之中,语文就在我们心里,怎么可能连语文是什么也不明白?从历史发展的过程说语文,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语文是不单独设科的,总是和经学、史学等融合在一起。近代单独设科时,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后来…  相似文献   

8.
听课四记     
<正>一、"至少"是什么意思?听了一节数学课,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的:全班23名学生去游玩,每辆车能坐四个人,至少需要几辆车?老师让小孩反复读这个问题,然后问:有不明白的吗?大家都说明白。只有一个小孩问:为什么是"至少需要几辆车"?不是"需要几辆车"?"至少"是什么意思?这时有人替老师回答说:最少。也就是23个人都拉去,  相似文献   

9.
<正>课堂时间不够用似乎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之一。但课堂时间都去哪儿了?却很少有语文教师做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呢?纵观当下语文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堂有不同的答案。一、在戏剧化的课堂上,时间的"花朵"插进了形式主义的"花瓶"什么叫戏剧化课堂?是表演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一切行为都为炫丽的形式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在考试后,往往会有一个疑问:题目可以通过"技术"作答,但是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答案"。如此,题目的正确概率则比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理解"试题时缺乏基本的"历史观念"。那么什么是观念呢?观念是指人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所表达的可以社会化的具有公认普遍意义的思想。"关键词"是观念的核心。"理解"与"观念"又有什么关系呢?依据解释学可得知:学生理解、解答历史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老师、学  相似文献   

11.
"赛尔号2"中什么精灵人气最高?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如果问"赛尔号2"中什么精灵最多变?答案只有一个:伊特!玩过赛尔号的淀粉都知道,赛尔号中出现过几只可以多分支进化的精灵,它们一般可以进化成三种形态。而伊特却可以进化成四种形态!并且它刚出现时所进化的四  相似文献   

12.
许多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解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这充分说明解题质量的重要性.那么,是不是重视解题质量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如何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我们认为可以在现行的习题教学中适当引入原始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审视“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  相似文献   

14.
"提到中小学语文课堂,你会想到什么?孩子们整齐地朗读课文,每一个阴阳平仄都整齐划一,每一个抑扬顿挫都如出一辙?"2015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的规范性、答案的唯一性"提出质疑,指出"整齐不是唯一答案"。据悉,引发这一评论的"导火索",是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以"听说读写整体推进,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为主题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反思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不外乎这样一种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并且仅仅局限于字词句,让学生反来复去地写字、组词、造句,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重复;在小学高年级则主要是进行句、段、篇的教学,这种教学基本是以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为什么安排这一段 ?这些词、句、段对渲染主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段意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什么 ?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然后通过“启发式”或“填鸭式”导出每个问题的统一答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这种模式是不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呢 ?它对提高学…  相似文献   

16.
案例1(2001年10月执教《一株紫丁香》第三课时)师: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赞美的是谁?生:(异口同声)老师。师:(板书:老师)是的,那么一株紫丁香和老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在两者之间打上“?”)生:(疑惑地摇摇头,无人举手)师:老师告诉你们,紫丁香全身都是宝,它的花可以提取芳香油,叶子泡茶可以清热解毒,它默默地为人类作贡献。我们老师就像紫丁香一样,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明白了吗?生:(若有所悟)明白了。案例2(2003年10月执教《一株紫丁香》第三课时)师:《一株紫丁香》的确是一首优美的小诗,令人回味无穷。学完课文,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  相似文献   

17.
脑筋急转弯     
1.借什么可以不还?2.老张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为什么有一次他连续写了一个月,连一篇小说的题目都没写出来?3.爸爸问小明,什么东西浑身都是漂亮的羽毛,每天早晨叫你起床?小明猜对了,但答案却不是鸡,那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学生齐读课题)师: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1: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怎么上的?上了哪些内容?生2: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在什么地方上的?有哪些人参加?生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的?……师:你们很爱动脑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我相信只要你们认真地读课文,就一定会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点评:问题入手,话题引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愿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为学习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  相似文献   

20.
我是谁?     
我是谁?我到底是谁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为别人做了些什么?别人又为我做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