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林同志是当今青年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群体中我最熟悉的一位,对他的文章也就有更多的关注和欣赏。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今年第5期的《论真实的作文》,一改过去语言理论色彩浓厚的特点,写得平实通俗,好读易懂,中学教师读者们说:“这样更好。”  相似文献   

2.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切实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于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在武汉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教师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到的,后在一次全国中学语文研讨会泉州会议上又聆听了王先生的报告,感觉王荣生教授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十分了解中学语文教学,他的很多文章和报告都十分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但看了王先生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10期上《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和《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两篇文章,却有些不同看法,想与王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一方面传达出语文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表现出社会思想内容,其具体内容存在多层次、多角度的争论,这些都对语文教育研究造成了干扰。基于《言语教学论》的学习,试图将李海林对"言语形式"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文本深度解读密码,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评议论文】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 【原文提要】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上把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这种简单化的分类忽略了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特征和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与华元林的交往始于 1984年。当时我受命担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主编。记得刚到编辑部 ,就看到华元林一篇题为《以教材为例子开展作文教学》的文章。文章具体、实在 ,反映了作者在作文教学中的艰苦探索和创新精神 ,很有推广价值 ,便在杂志 1985·2期上发表了。之后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语文周报》等报刊上经常读到他的研究文章 ,知道他的确是一位基础坚实、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优秀教师。近 10年来 ,由于参加全省、全国的语言工作会议 ,调查方言和探亲 ,我经常到襄樊 ,也多次…  相似文献   

8.
我的案头堆叠着厚厚的一摞书:《初中语文教学法举隅》、《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语文教学能力论》、《文章新潮》、《百家读书经》、《文章学探索》、《萧士栋语文教育文集》、《中学语文教育学》、《阅读学从书》一套五本。这洋洋400余万言的13本书的编著者。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年9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召开了北京地区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座谈会,会议由吕叔湘先生主持。座谈会上,语文界泰斗级人物朱德熙、张志公等相继发言,他们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直陈语文教学问题。1978年10月,《中国语文》编辑部  相似文献   

10.
胡中柱,四川云阳县人,一九三八年生。五九年毕业于河北遵化一中高中。(?)留校任教至一九六八年。“文革”期间,他下放到公社中学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又重返一中任教至今。现任遵化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唐山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胡中柱曾在《文汇报》《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日报》发表过文章。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河北教育》《语文教学之友》《唐山师专学报》等刊物,先后发表了介绍他教改经验的文章。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唐山日报》,也分别发表通讯宣传他的事迹。一九七九年被命名为县“模范教师”,八一年底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11.
语文本身的基础性、工具性等决定了它在整个教育中和社会上的重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对如教材、教法、考试等的讨论更是热烈,也出了不少优秀成果,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中学语文新教材的启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推广开来的3 X高考和高考中的文综合等,一定会引发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人们的新的思考、新的讨论。从本期开始,我刊开辟“中学语文教育专家论坛”栏目,将陆续刊登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考等方面的文章。作为开栏文章,本期和下期,我们刊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富仁先生的《大语文与小语文》。欢迎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的读者朋友、专家学者支持我们的栏目,参与我们的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12.
陈思 《现代语文》2009,(4):8-10
彭小明是我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彭小明大学毕业,先后在浙江省云和伏布农林中学、云和中学、丽水学院和温州大学任教,并长期从事《语文》和《语文教学法》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对语文教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80余篇教育研究论文,先后在《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中学语文教学》《现代语文》等刊物上发表。  相似文献   

13.
邢明霞 《现代语文》2008,(1):107-108
一、“双基论”下的语文知识 1.语文知识在“双基”中的内涵建国以后,上海市教育局首次把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提上了日程。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型伟在《上海教育》上发表了《切切实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文章,指出了要把“双基”落到实处。接着,沈佩畦、查如棠、杨直彬等又在《上海教育》上具体介绍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4.
站在世界之交门槛上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世纪末的尴尬,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语文教学更是让人为之流泪。从1997年初《北京文学》大举讨伐中学语文课到1999年汕头大学推出《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分进合击的围剿,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处在狼狈不堪、欲诉无语的境地。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语文课上的事(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言学习的“主阵地”——中学语文课上到底讲什么仍是一个不能够也不应该回  相似文献   

15.
徐江,南开大学副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讲并不陌生,他一向以犀利的语言和对中学语文全方位的批判闻名于中学语文界。尤其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我就是要搅乱中学语文教学》、《评语文“课标”的缺陷》等文章的发表,使徐江成为争议很大的公众人物,各种评论扑面而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们也一直关注着徐江先生。早在2003年本刊就曾经发过一篇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徐江副教授讲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说开去》的长文,  相似文献   

16.
去年,徐江同志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年6期)上读到了徐江同志《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沦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7.
李镇西,男,1958年生,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他结合中学教育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已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200余篇,出版有《李镇西教育文丛》(含《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100封信》、《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颇具独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对包含阅读教学内容在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投入了广泛的关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一些标题触目惊心的文章和专著,对中学语文教学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深刻的反思。应该说,这是社会对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文摘版1999年第6期封面上赫然写着:语文教育耽误青春。令我这个中学语文教师触目惊心,读罢有关几篇文摘,我感慨良多。在《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一文中,语文教师几乎成了压制思想,扼杀创造力,误人子弟的罪魁祸首。这样给中学语文教师定罪实属冤枉。其实,为...  相似文献   

20.
王尚文先生在明确提出“语文意识”(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简称《阶梯》)之前,很早就提出了语文课程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导论》),在《语感论》(修正稿)中详加发挥。“语文意识”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近年来,他和弟子们在文章和讲话中反复阐释这个主张,而且认为是“语文”离开“悬崖”以防“自我消亡”的“缰绳”,影响颇大,有“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