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西部经济发展的资本约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地区的资本约束是西部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西部企业产业结构水平低下、融资制度安排不足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西部地区难以生成有效资本形成机制的深层原因和症结所在。提升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增加有效融资制度安排和转变西部地区政府职能是保证西部大开发这一宏大社会系统工程落到实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9年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不同时期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规模对河南省物流业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河南省物流业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人口变化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  相似文献   

3.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状况长期阻碍着西部潜在优势的发挥 ,不仅成为严重制约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主导性障碍之一 ,而且给西部大开发带来严重困难。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就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做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西部民族地区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进行了调研.研究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它的发展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加强民族团结,扩大就业,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保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产品制造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在于:经济结构的二元转换没有完成,一些地区甚至处于农业经济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装备陈旧。西部地区应依托现有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高科技优势,以及国家的产业倾斜和地区倾斜政策,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提供的成果,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时在最逼进知识经济的领域和部门,塑造新的高科技产业,进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起飞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有可能引致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和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创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扣防范我国经济波动,加快西部发展,缩小差距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实力和西部的客观实际,利用佩鲁的“发展极”理论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开发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也成为伴生安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安徽省1990—2011年的经济数据,计算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总量,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安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动态脱钩变化,分析表明安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脱钩存在复钩的可能,且表现为三阶段动态复钩的变化趋势。据此,安徽省应调整产业结构、审慎产业转移、开发清洁能源、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和加强森林碳汇,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部高校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的高等院校培育着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如何参与西部大开发成为摆在西部高校面前的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西部高校观念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重大导向性问题出发,着力探讨西部高校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应对策略和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明确西部地区的概况及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必须转变人的观念,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理论与方法,从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两个维度,分别对1978-2013年及1978-1992年和1992-2013年三个时段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均产出在各研究时段上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城镇居民收入较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具有更强的发散性;不论人均产出还是人均收入,在1992-2013年期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发散性,经济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示范效应与空间传递效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冲击对邻近地区影响显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同时,也应不断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是蕴含着丰富文学宝藏的一部大书 ,但作家们对此普遍认识不足。出于西部批评者的使命意识 ,也由于当下文坛的一些不良风气愈演愈烈 ,笔者希望通过探索西部的文学可能以及这些文学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如何才能转化为文学实践中的积极质素 ,来找到矫正和治疗中国当下文坛不良风气与积弊的可能路径。以下拟从两个方面对理想的本土文学形态进行理论构想。西部镜像 :抵抗模式化书写的有效途径中国西部 ,含有某种起源性因素 :中国境内成规模的山系 ,比如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均密集在西部 ,中东部多数山脉则为这些山系向东延伸的余波 ;孕育…  相似文献   

12.
“西部”作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是西部电影与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分野。在西部电影中,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在创作实践中对“西部美”进行了最为充分的挖掘,“西部”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中,除少数影片外,“西部”本身在影片中并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仅仅作为影片中人物生存和活动的环境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世代相传的本土文化遭遇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与碰撞,使民间美术处于剧烈的颤变状态。民间美术应在保存传统的基础上吐故纳新,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部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西部文化中的一种显文化,它在意识层面、外显形态上均强烈地反映着历史、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它有着深厚的底蕴。本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时节性等主要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部体育发展影响的规律及其对策,探索西部体育的发展繁荣之道。  相似文献   

15.
以民族学与文化学为视角,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构分析法,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武术的文化形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认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湘西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的民风以及土家族、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部开发应该突破经济发展的单一视角,用综合与宏观的方法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源,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西部开发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深层次的重要问题。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应该将民族教育发展纳入西部开发的规划之中,搞好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优化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多方融资渠道,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取得重大成就且独具魅力的小说脉流无疑是各个时期的地域文化小说,它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和属性。西部作家从理论到创作都彰显和实践着西部地域特有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充分体现着自己独立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系统。西部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当代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部诗歌有非常独特的审美品格。通常所说的以昌耀、周涛、杨牧、章德益、林染、何来等为代表的当代西部诗歌 ,把西部作为审美空间拓展了当代新诗的表现领域 ,展示出雄奇、崇高、奔放和浪漫的审美形态 ,丰富了新诗的审美园地。除此而外 ,西部诗歌在主题上呈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浓厚的悲剧意识和荒原意识 ;在其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上蕴含着强烈的自审意识、孤独感、生命的无助感和流浪意识、救赎意识 ;在诗歌意象选择运用上透露着蛮荒、空寂的灰暗色彩 ;在诗歌总体审美中又呈现独特的悲壮意识。这些品质是西部诗歌里非常内在的一些的品质 ,也是…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部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是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育.在剖析西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当前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制约因素进行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并提出西部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调整、优化、升级并举.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特质形成于古希腊.在中世纪,西方理性主义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于基督教之中.到了现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性与信仰各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自身,此时,理性主义的特点及其效应开始逐渐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