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完善我国举证时限制度是证明责任和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诉讼效益的提高与司法裁判权威的加强。其举措有:设置举证时限的临界点,完善审前程序,规定举证时限的例外,建立当事人的证据取得和收集制度,确立证据失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经历了逐步淡化职权主义色彩而吸收当事人主义理念的立法演变,当事人举证能力和提出证据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产生了诸如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等问题。故,新《民事诉讼法》又重新寄希望于法院能通过其职权来发挥举证时限制度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立法反复,是因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在立法上的调整始终围绕着证据展开,而对于事实主张的明确并没有做出规定,使得当事人证据的收集和交换没有目的性,所以有必要在立法上规定庭前明确事实主张,并辅之以相应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诉讼法学界在讨论举证时限制度时,主张若当事人超过举证时限举证,则该证据失去效力。以承担相关诉讼费用之后果代替证据失效之后果作为迟延举证法律责任,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若想在民事诉讼中争取胜诉,就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合理期限内完成举证,否则要承担败诉的风险及结果。本根据此次颁发的《司法解释》,对举证时限及其意义和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内要承担哪些举证责任进行简要论述。以有功于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内积极诚实地完成举证,也为人民法院正确办案提高效率而服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经历了证据随时提出阶段、举证时限确立阶段、举证时限限制阶段,民诉法解释对举证时限制度进行了细化,但仍然存在证据失权制度形同虚设、证据突袭难以避免、裁量尺度难以把握等问题.文章对此作出探讨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时限是诉讼当事人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重要分界线。现在意义上的举证时限概念,可追溯至历史上的法定顺序主义和随时提出主义。目前大多数国家都相继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我国也经历了由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变。但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所确立的举证时限制度对具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仍然存在矛盾和缺陷,同时,期望通过司法解释来构筑完整的举证时限制度本身也有失常理,我国目前并不系统的举证时限制度急切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论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只有针对法院的案件审限制度,而缺乏针对当事人的举证时限制度,当事人迟延举证时,案件审限难以实现,本从借鉴国外举证时限制度出发,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之必要以及该制度的模式构想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11.
论举证时限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证据是民事诉讼的核心 ,举证时限制度关系到证据能否合法地作为裁判的基础。我国的立法并未明确规定举证时限 ,最高法院的证据规定对此做出了规定 ,但仍有不完善之处 ,从而未能更好实现举证时限的价值 ,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和顺应法律全球化的需要。西方各国普遍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即举证时限制度。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我国也初步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中原告和第三人举证时限制度是行政诉讼举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益、保护原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等。我国立法确立这一制度较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进行重建。重建时应当明确规定法院指定原告和第三人举证的最低时限,将原告和第三人举证时限的终点规定在一审法庭调查结束前,同时把“正当事由”加以明确化,严格限制在二审中延期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分析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时限制度作为民事证据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利于诉讼证明任务的完成和举证责任的落实,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有利于诉讼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及程序的安定.综观中外举证时限制度的有关规定,其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我们需要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两大法系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民诉法在2012年修订中明确将举证时限制度纳入证据一章中,并对该制度规定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在理论界对于举证时限制度的争论并未就此消停。从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中对司法官的角色定位为切点,通过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发展的脉络梳理力图揭示普通群众与法官不同的司法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对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提以相关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并明确规定了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本文就该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该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它标志着我国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主义的转变。文章从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其立法构建,逾期举证法律后果以及适用举证时效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时限制度的操作性内容作了系统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在司法解释层面实现了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嬗变。但该规定仍存在着矛盾、遗漏、不明确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举证时限制度,使民事诉讼举证期限制度在法律层面最大限度地走向理性化。  相似文献   

19.
举证时限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领域里的一项崭新制度,基石,对于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法理角度加强对这项制度的分析和研究是其良性发展的理性。  相似文献   

20.
证据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作出裁决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举证能力有限,当事人举证往往发生诸多困难。律师调查令制度具有保障当事人举证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举证难"的问题。但是,律师调查令在适用上也存在着诸如不具备强制力障碍,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调查令制度的作用。因此,分析当事人"举证难"的原因、调查令制度的作用以及完善调查令制度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