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研究,坚持在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中来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体系,坚持从本科教育抓起,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层次人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上海大学在长期的中青年教师培养与选拔工作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题,坚持以学科和学术团队建设为主线,坚持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平台,坚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坚持以服务管理为保障的“五个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标价出现阶段性均衡的背景下,优化学术环境是高校促进弱势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势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具有知识创新和学术攻坚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构筑辽宁高校的人才高地,我省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已经启动。 一、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实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总体要求,我省先期启动了辽宁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程,已选拔出103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487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一)队伍结构 1.中…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严重短缺,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技术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更多更快地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北京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同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走厂校结合的道路开展继续教育,共同承担了国家教委软科学重点项目——“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科研试验”中的部分工作,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明确了多学科交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提出了多学科交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理念,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虚拟现实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探讨了如何发挥学科交叉的科研基地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虚拟现实技术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9.
浅论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学科特区、加大引智力度、培育创新团队等四个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回顾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缺乏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的长远规划、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外来人才引进而轻既有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人才流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校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实施人才的稳定、培养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策略等五个对策建议,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严重短缺,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技术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更多更快地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北京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同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走厂校结合的道路开展继续教育,共同承担了国家教季软科学重点项目-“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科研试验”中的部分工作,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分析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管理应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原则,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简称电机系)电工学科点以高景德、韩英锋、卢强、张仁豫、萧达川等五位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申报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电工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教学成果,经严格评审,获得了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全国唯一的一项特等奖。这不仅是对学科点继承和发扬60多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为我国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电工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也是为电工学科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指明了方向。工科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  相似文献   

14.
厂校合作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思考石油大学齐高岱,马国刚,王天虎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高度综合和细化.新的学科不断出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专业分工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已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优秀分子通过继续教...  相似文献   

15.
浅议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管理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对管理科学的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契机。在当前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大力建设管理学科。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造性管理人才的重任。文章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管理学学科的必要性和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管理学学科的建设思路。指出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专业揭密音乐学是整个艺术学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高层次音乐文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人文学科,它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音乐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学学科,在我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得到迅速、蓬勃的发展,80年代进入硕士、博士层次的培养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人才为本,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人才者,得天下。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复旦大学肩负着知识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重任。复旦大学能否在新世纪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以国内外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的教师队伍;在于能否真正实施教育部提出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九五”期间,复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绩,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2089人,其中教授492人,副教授766人…  相似文献   

18.
学科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学科交叉为基础培养研究生,有利于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梳理了国内外学科交叉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学科交叉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学科交叉及研究生培养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各方面形成强大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要有坚实的理科基础支撑,而衡量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理科人才。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理科综合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理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的新模式,培养高层次的理科师资人才;大力发展应用性理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了用数学方法研究地质勘探实际问题以来,数学地质学科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20世纪90年代学科调整后数学地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在我国部分高校中,现已开始恢复数学地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教学与科研实践,在总结数学地质学科及人才培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数学地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