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夏生 《高中生》2009,(8):30-31
1.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符之利甲天下”:这说明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 1.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①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清朝统一台湾。2.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②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斗争的光荣历史。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③清朝统一台湾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和巩固。二.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对学生进行反对外国侵略、坚持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三.难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统一台湾的关  相似文献   

3.
明郑时期的儒学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注重经世实学以振兴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清朝统一台湾后,为巩固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对明郑时期的儒学教育进行全面改造,使台湾儒学教育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熙年间,是有清一代的“盛世”。中国以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台湾置于统一的清朝中央政权统治之下。台湾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统一和繁荣,同时大陆先进的经济文化也促进和推动了台湾的开发。从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末年止,近四十年卓有成效的开发,既是在郑成功时期开发基础上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有  相似文献   

5.
1683至1895年间,许多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他们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任官教职,热心办学;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族民族与汉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等,系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时能发挥积极作用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统一台湾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重要决策,然而,这个决策却经过决定、动摇、放弃、再决定,最后得以施行并获成功的复杂过程。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的全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施琅。他多次向清政府建言统一台湾,尤其是在康熙四年(1665年)进兵澎湖因遇飓风失利之后,仍矢志不渝,继续向清政府献计献策,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他率军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本文探讨了施琅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贾文治 《历史学习》2007,(11):22-22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讲到清朝的行政区域设置时这样叙述:清朝……共有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学生多有疑问:“盟旗”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8.
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28章《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共分两节,第一节《清朝巩固统一的斗争》,讲述了清朝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发动的叛乱,土尔扈特部归国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内容,显然属于“民族关系”;第二节《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侵略》显然属于“对外关系”。我以为第二节把第一个子目“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列为清朝的“对外关系”范畴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总督姚启圣四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两人发生了"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关系交恶。康熙帝最终下令施琅专征,姚启圣在后方负责后勤军需之供给,并继续招抚郑氏集团成员。在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施琅又异口同谏保留开发台湾。这不仅表明姚启圣和施琅都为清朝统一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表明二人在面临私人恩怨和国家统一大业的矛盾时,都做出了为国为民摒弃个人恩怨的正确选择,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流通和使用着中原各中央封建王朝所颁行的各种货币,台湾的商品经济发展、贷币形态演化和货币文化的形成等与祖国大陆一直是同根同源的。根据目前的出土情况和史籍记载,台湾正式使用的金属铸币应从宋代铜钱计起。清朝统一台湾后,为了向天下昭示主权,弘扬国咸,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铜钱缺少的问题,破例特许台湾府就地开炉鼓铸“康熙通宝”,这是历代中央封建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机构、就地铸币,掀起了台湾贷币史的新篇章,是清王朝争取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目标的产物。一部台湾贷币形态演化史,就是台湾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的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有这样的描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1661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收复了宝岛台湾,当时,清朝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大陆的统一,而这时的郑氏政权坚持反清的立场,这极大地阻碍了清朝实现祖国统一的步伐,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宝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顺治十八年起清朝就着手采取了不同政策,欲使台湾早日回归,安定东方海疆,经过了二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清政府终于在1683年取得了澎湖海战的胜利,这也标志着郑氏集团的 灭亡。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士。清初,郑氏集团割据台湾,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康熙重用降将施琅武力收复台湾,设府建制,发展经济,化,促进了两岸特别是台湾的发展,维护了国家了的统一完整,保证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历史延续,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警醒后人珍视两岸关系,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福建地方官员及士绅与台湾书院的发展,闽学对台湾书院的影响、闽台书院主要制度的比较等问题的探讨,认为闽台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互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十分频繁,互补性很强,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清前期台湾的开发在清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台湾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台湾依靠大陆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打破了本地人力缺少和生产技术落后的限制,使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1684年到1811年的127年间,台湾的人口几乎增加了6倍,平均每20年增加30万人。康熙、雍正年间,是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垦的极盛时期。清前期的台湾地租,远较大陆各省为低,一般只占收成10—20%。农民耕种地主  相似文献   

16.
1983年是清朝统一台湾三百周年.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明清部分第三章第二节对此有所论述:"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统一台湾不但是清代历史中的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本文拟就课本所述各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一些梗概性的介绍,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台湾与沿海各省的经贸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台湾后,即解除海禁、实施开海贸易政策.在民众私航活动的推动下,台湾与沿海各省之间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闽商脱颖而出,在台湾与沿海各省经贸往来中担负特殊使命.清前期,海峡两岸间的物资交流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台湾一跃而成为这时期中国经贸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湾与沿海各省经贸往来的发展与扩大,标志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表明整个中国沿海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协作发展迈入了新的时期;这对于中国沿海统一市场的最终孕育成熟,具有划时代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王东平教授: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清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了稳固边疆地区,清朝在吸收、借鉴历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指出:"清代的民族统治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阔版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康熙对蒙古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人留下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历史借鉴。这些政策不仅是清朝强大实力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的产物,是历代统治阶级对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清朝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以来对蒙古政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与他好学、躬行、恤民、尚仁诸品格,与蒙古族祖母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母后仁宪博尔济吉特氏的教育、影响、牵制有关。当然,该政策的实质在于加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突出地体现为分而治之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得到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因涉及台湾问题仍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目前我国政治时事的一大焦点和热点。除了台湾问题外,我国的边疆如新疆、西藏、西南等既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又关乎边疆开发问题,这些都是每年高考不可回避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