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黑人文艺复兴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艺复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中心,由黑人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精英们所发动的一场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提高黑人民族自尊心、争取黑白融合的文化运动.黑人文艺复兴使美国黑人变成一个对美国文学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树立了新黑人形象,极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黑人成为世界大舞台上的一成员,极大地拓展了国际间的文化与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发生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20世纪美国黑人史上最重大的文化事件。在这次文艺复兴运动中,新黑人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主要的,但这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有见识、有良知、有正义感的白人知识分子的支持,其中被公认为是对哈莱姆文艺复兴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卡尔·范维克顿。他对黑人文化一往情深,利用自己的小说《黑鬼楼座》引起人们对黑人文化的广泛关注,资助了不少黑人作家和艺术家,努力保存黑人文化,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处理种族与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上,有两种较为广泛的观点:同化与文化多元化。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权力”运动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欣起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它把提倡保留各自传统文化的“文化多元化”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意欲抛弃多年来众多民族为之奋斗的“同化”。然而,这种趋向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既没有文化根基,也不完全符合广大黑人民众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并不能解决黑人区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只会使其状况愈加恶化。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黑人梅肯?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奶人"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见证了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时,也证实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可以引领整个黑人民族飞翔,飞向自由。  相似文献   

5.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认同和边缘学自我批评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得益彰,同为研究美国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因素。步入20世纪中后期,由于黑人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一大批优秀黑人女性作家产生,为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文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拓展了美国文学的研究思路。对于黑人女性文学而言,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是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键。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可以重新构建人们的思维方式,颠覆人们心中传统的看待女性的特定模式,同时也为其他种族了解黑人女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和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美国黑人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地位也有所变化,随之而变化的美国黑人形象,也出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出现在小说中,黑人形象由单一的温顺型的特征发展到了有黑人自我文化认同意识等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卡波耶拉是在奴隶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巴西黑人奴隶中形成的集音乐、舞蹈、杂技、格斗术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形式,其核心形式和基本动作要领源自非洲。19世纪受种族观念和政府政策变化的影响,卡波耶拉在巴西的传承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由于宾巴大师对卡波耶拉进行了现代化革新,加之此后巴西政府的大力推广,卡波耶拉逐渐在巴西得到普及,并在全世界范围传播。卡波耶拉作为巴西黑人文化的重要代表,已成为巴西民族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试析人权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凸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文学又称美国非洲裔文学,它的发展同美国的黑人文化、种族身份、政治地位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文艺复兴”(又称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黑人文学以成熟的姿态进入美国文坛的标志。本文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观点出发,回顾了黑人文学发展繁荣的简要历史,透析了人权状况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凸显。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前期的图默、赖特等作家创作的“抗议小说”主要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揭示种族歧视给黑人心灵造成的损害;中期的艾里森、沃克等作家创作的小说侧重反映在现代社会中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探索如何实现黑人个性的独立和黑人妇女的解放;后期的哈利、莫里森等作家创作的小说努力追寻美国黑人的文化之根,呼唤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三十年乡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黑色主色调,这种色调折射出乡土中国的现实状态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首先它呈现着中国乡民面对永无完结的苦难时,潜在或表现出的复仇情绪;又是书写乡土的知识分子们反思愚昧、颟顸而义顽固、强大的乡土中国时,对文化顽疾和国民劣根所流露出的深刻绝望;在文笔清淡的作家那里,也未能荡尽黑色的隐忧,那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类命运饱含深情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12.
黑色幽默小说作为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成因纷繁复杂。文章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力、战争的破坏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奴役力三个“合力”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黑色幽默小说的成因及其现实意义,以期能引起人们对该小说流派研究的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13.
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族歧视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并未消失,为了生存和生活,非裔美国黑人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奴性顺从、戴假面具和倡导分离。白人社会的高压扭曲了非裔美国黑人的人格、促成了他们独特的黑人特征。黑人、白人同是美国人,把黑人长期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种族歧视行为是反美国文明的,由此所引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敲响了美国社会的警钟:如果种族关系不改善,种族问题会导致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危及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拉尔夫.艾里森所揭示的黑人危机对已进入21世纪的美国仍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就美国黑人文学的特点展开讨论,由于美国黑人所经历的非人待遇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学作品多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事件。以自传及自传体小说为主。主题集中表现为反对奴隶制,反对种族主义歧视,为平等、自由而抗争。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多处描述黑人的歌声,歌声成为黑人自由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成为他们战胜痛苦和艰辛生活的精神支柱;音乐是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黑人生活中的苦与乐,见证了黑人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战坚决,胜利不断、深得民心。叶挺、项英等领导把军部放在云岭,有利于南方的爱国知识分子及归国华侨青年就近参加皖南新四军。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被这里的抗战激情所感染,又呼朋唤友共同来抗日。他们积极地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在海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形成具有两大文化渊源:神话与宗教,知识分子被视为知识与理性的化身并赋以神性的尊严。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霍桑对这一传统认识加以颠覆与超越,塑造了来源于新英格兰工业化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系列:痴妄的科学家、疯狂的复仇人与软弱的救赎者,并藉此对西方文化精神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种族主义密切相关。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教会、政府、慈善团体以及黑人自身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黑人高等教育产生过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功不可没。但美国社会中种族主义的长期存在势必在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设置障碍,使黑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仅局限于黑人院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