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诗僧王梵志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他写的通俗五言诗最早散见于一些史书和诗话之中,在唐宋曾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王梵志的大量诗作发现于敦煌的藏经洞。在藏经洞发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僧中,初以王梵志声名最著,影响最大。本文试从王梵志的僧诗中分析其对待生死、财富、名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僧中,初以王梵志声名最著,影响最大。本文试从王梵志的僧诗中分析其对待生死、财富、名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仇惠 《文教资料》2009,(18):19-20
唐代诗僧王梵志继承魏晋以来通俗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唐诗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和代表.王梵志多将"贫困与富贵"、"生存与死亡"等社会性的命题,或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神色表情等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不仅深化了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立场.本文对王梵志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问题作了着重分析,并兼谈王诗通过采用"对比"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5.
张鹤  张安 《现代语文》2006,(12):19-19
因为历史献记载有限,对于王梵志其人,其名姓、身世、行年等都受到后世极大怀疑。20世纪敦煌石室的打开,使他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人物。考较诸家研究,对于其诗歌的训世化倾向都有统一的认识,没有疑义,这首先源于王梵志诗歌训世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梵志诗运用翻着袜法进行创作,主要表现为辛辣讽刺、幽默谐谑、正话反说等,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嬉笑怒骂,于幽默轻松中表现深远之旨,揭露社会现实矛盾。凸现刺世锋芒和强烈批判意识,使其诗歌具有投枪和匕首之功用。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的白话诗人。自敦煌石室中发现大量王梵志的诗歌写本后,国内外的学者便开始了系统研究的工作。通过对失散在世界各地的王梵志诗歌的搜集整理,以及对我国传世文献中有关资料的钩稽,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梵志诗歌集的分析,阐述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白话诗人”王梵志的诗作在初唐广泛流传,但一直被封建正统文人视为“下里巴人”而不能进入诗歌艺术的殿堂。王梵志诗歌的文学价值的确不高,但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劝世勉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作品平淡质朴,凝练通俗,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王重民先生敦煌遗书手稿中对王梵志诗辑录卡片整理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王梵志诗是我国文学史上通俗诗的典型代表,以其"撰修劝善""不浪虚谈"的思想内容和"不守经典,皆陈俗语"的艺术特征,受到后世的广泛关注。在王梵志现存的390首诗中,作者大量使用虚词、三音节词、俚俗语词及佛教语词等各类词汇,并广泛应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严密直白、错落有致、浅近真挚而又深刻蕴藉、活泼辛辣的艺术特征,并进而成就了王梵志诗"翻着袜法"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朝中期的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曾以通俗诗派著称于世。, 诗人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官江州司马为界,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进取精神较强,重“兼济天下”,多有“为民请命”之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曾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后期,思想有些消沉,“独善其身”,寄迹于佛道。白居易就是在自己前期的政治思想和文学主张的支持下,“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学奇”,有意识地去创造一种“深入浅出”、“通俗易解”、易于普及的为人们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13.
14.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 ,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 ,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敦煌壁画中的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是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时期 ,共 2 9组 ,本文通过考察 ,将它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并考证其经典依据和分析其所体现的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除在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典诗歌之外,还有一类不为文学史家 所注目、名不见经传的通俗诗。唐代通俗诗可以从社会阶层属性、意识形态特征和语言 形式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诗僧皎然历来被公推为唐代诗僧之冠。《全唐诗》收录的皎然诗共474首,绝大部分都是他写湖州或在湖州所写的.他几乎写遍了湖州的山山水水和风物风貌.研究皎然的生平、皎然的湖州诗和皎然成就的形成原因,对宣传湖州、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犍陀罗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基本位于佛陀右侧,与之相对分布的多是一位手拿骷髅头的沙门,雕刻沙门可能是为了平衡画面。鹿头梵志的头顶有一缕头发,这与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类似。库木吐拉石窟中的鹿头梵志是沙门形象,画面中未出现执雀尼乾子。北朝流行鹿头梵志可能与当时佛教宣传五戒十善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的国度,除在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典诗歌之外,还有一类不为文学史家所注目,我不见经传的通俗诗,唐代通欲可以从社会阶层属性,意识形态特征和语言形式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诗人和他们的诗作进入人们的"大"视野,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清新,给研究者带来新的审美和解读。《浅论唐代诗僧齐己和他的诗作早梅》一文,根据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所载《齐己传》,不足300字,但本文从多角度解读,使传记内容丰盈起来,并通过对比合理进行联想想象,拓展了对诗僧齐己的了解的空间,同时也对齐己进行了正能量的注解,这样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教育启迪意义。本文还对齐己的代表作《早梅》一诗进行赏析,其独特风格素艳清纯意蕴深远凸显,"一字师"佳话使人回味。  相似文献   

20.
齐己《早梅》一诗描写了“梅花开”的情状,是咏梅诗里难得的佳作.原本习禅的僧人齐己却渴望投身于士大夫的政治生活,具有与其身份不相符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晚唐特殊的时代造成的,《早梅》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体现出这种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