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击",还是"弹从背入"?>(<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下简称"短文"),觉得教师的引领是很不错的.注意"(弹)从背部入"等记述,学生领悟到那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思索"其一是手枪"的交代,明白了"这次屠杀是有人指使的".这些"走进语文文字背后"的咀嚼工夫,也就是"反思"所说的"进入细节体会",的确做得不错,效果是明显的.执教者总结道:"从先生这些隐晦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这一惨案,绝非军警'正当防御',暴徒'丛击军警',而是事前筹划好了的,有预谋有组织的一场大屠杀."  相似文献   

2.
语文中有和"双基"同等重要的内容.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实现智慧的生成.第三,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走出一个健康的"真我"来.  相似文献   

3.
收视课,是语文教改"课内外衔接"实验中的一种特色课型.为了打破山区学生信息闭塞、孤陋寡闻的落后状况,我们把电视机搬进了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收看相关内容,开阔视野,沟通山里山外世界,生动、形象、便捷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4.
要摆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必须走出重讲解轻感悟的误区,尽量诉诸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如春风化雨,学习语言成了其乐融融的享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搭建学生感悟的温棚.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教语文的同时,要把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课外,引向其它学科,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学习意识,即"泛学"。同时,教师教课本中的范文,却要力求其"精":所教内容要精、教学步骤要精、采用方法要精。要把"精教"作为一种教学标准去衡量,把"精教"作为一种教学境界去追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7.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几种"读"的误区:一是读的次数少、人数少、形式少;二是读与悟没能有机结合;三是贴标签式的指导朗读及对朗读评价的不到位.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1.灵活恰当地选择读的方法;2.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4.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文练笔"是一种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写作训练.由于其"短平快"、学生写作负担小、效率高的特点,近几年来颇受老师们的青睐.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随文练笔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才能在对话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并借此进入更高、更新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可谓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作文批改作为其中极难处理的一环,更是历来令语文教师们深感困惑.尤其新课改对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包括作文批改)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教师们渐渐意识到传统批改方式中的一些做法扼杀了学生们创作性的思维、表达能力,久而久之令他们不敢、不会甚至不屑真实地、得体地表达.于是,一些教师就选择完全颠覆传统批改方式,然而结果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最终也没能摆脱"老师累、学生怕、收效低"的怪圈.  相似文献   

11.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我们常听到的教材观有两种,一种是"教教材",另一种是"用教材教"。前者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教本,教师照本宣科,一副教书匠的态度;后者是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有效地依托教材,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学生  相似文献   

12.
嵇一甫 《考试周刊》2007,(31):33-34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还强调"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已越来越引起学生、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是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以问带教"、"以教促问"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人为本”是王筠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语文教育要想走出当时唯科举是从的困境,复归其本真使命,必须进行切实有效的“矫枉”。由此,他确立了“学生是人”的语文教育理念,井将其贯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此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可能性。这为当时语文教育如何摆脱科举束缚、自身主动作出积极回应,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于多读,一是在课堂上多朗读,二是扩展课外阅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9.
周宇 《现代语文》2005,(5):91-92,71
语文学科多年来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无可抹煞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学生的语文能力不高,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已逐渐摆脱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用"巧"引"悟",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里,巧妙地加以指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乐学、肯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