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歌文化,中国诸艺术形式有着诗化的趋势: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抒情化的叙事,意境化的描写,创作的主情性.  相似文献   

2.
钱晨  高秀 《海外英语》2022,(3):70-71
《天工开物》作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著作,有“工艺百科全书”之称,包含了大量的古代科技文化用语。此研究以翻译与叙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借助蒙娜·贝克的翻译叙事理论,以《天工开物》及其大众化文库版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语料库,对其中的古科技文化内容英译进行了研究,在翻译叙事理论视角下,分析了译者英译的策略以及翻译取向以及译者如何运用框架策略进行再叙事重构,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外译策略及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4.
当电影这种艺术的商品属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就不得不面对电影市场滑坡、电影观众大量流失的尴尬。这种尴尬使导演们在创作上作出反思与调整,而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注重叙事,注重电影中的情节表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梳理和总结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的运用,无疑对探索电影新发展的起点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吾尔文学界产生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维吾尔族作家在作品中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也打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本文从作家在小说中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和叙事模式选择上的变化,探讨20世纪维吾尔语中短篇小说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6.
双雪涛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20世纪80后小说家,多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是其作品的特点之一。中篇小说《光明堂》运用多重聚焦的交叉叙事策略,聚焦的跳跃性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化的叙事取向,使文本间产生叙事停滞效果;大量伏笔在多维度叙事中构起空间上的互文,同时解密非线性独立叙事背后的人物真实关系链,使故事间的交织关系具有内在稳定完整的特质,促成了非线性叙事中人物、空间共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7-80
广西壮族诗人韦文俊的叙事长诗《莫一大王之歌》,一举打破诗坛叙事长诗长久的荒寂局面。文章阐述了该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其艺术特色:继承、发展壮族民间关于莫一大王的神话传说;具有"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的叙述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创造性地运用广西山歌形式;大量运用赋、比、兴、夸张、谐音等手法等。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温特森在其代表作《守望灯塔》这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现在或过去,历史或虚构的故事情节,极富想象力地将其连贯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如迷幻宫殿般的叙事框架,留给读者一系列的扣人心弦的悬念,成为非线性叙事的范例之作。基于此,运用法国著名批评家杰勒德·热奈特的相关理论讨论小说的叙事时间,深入剖析文本时序中的预期叙述以及复元叙述,以此来说明作者运用时空倒错的创新叙事手法使文章结构新颖独特,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9.
《地心引力》是近年来太空题材影片中的佳作.导演一改传统太空电影中的常用叙事手法,大量运用主观镜头构建具有真实感的叙事氛围,并尽量弱化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为影片设置一层厚重的孤独叙事语境.而在解释文章主旨方面,采用了隐喻式的叙事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0.
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以描绘美国的现实生活见长。其短篇小说《黑鬼杰佛》叙事视点独特 ,叙事手法平淡 ,大量运用对比反衬 ,评略得当。读了这一短篇小说就象观赏了一位高明摄影师的摄影展  相似文献   

11.
“分类学”与“传记学”的叙述方法构成了现今中国美术史教材中的两大叙述特色。然而,从一些个案分析显示这两种叙述方式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运用“分类学”的叙述方法去处理中国古代的石窟寺、屏风画艺术时就会出现一些分类模糊的局面,而运用“传记学”的方法去分析中国古代美术家及其作品风格时,则又会使一些讨论过于刻板。应当参考国外汉学界中一些中国美术史、考古学教材中的相关叙述方法,采纳其合理性成分,可作为撰写中国美术史教材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乃至史书、野史笔记,透露了中国古人把异国人看作鬼兽的传统认知模式,对于海外人们“非人类性”——“兽性”的着意强调。中国古代关于海外世界的叙事描述,小说、正史、野闻之间互动互渗,迎合“华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强化了华夏民族自我封闭的文化模式,一定程度上延展、催化了明清小说叙事中的神秘崇拜。  相似文献   

13.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革时期出版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在叙事策略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以完全可靠叙事、谕示“唯一解”的叙事导向、隐含作者和假想读者形象之间的极度不对等关系、各叙述要素之间的高度一致性等手段达成了对释义的绝对控制,而这种绝对控制的目的则是以文本之神谕置换读者个体经验、思想和情感,从而把读者塑造成工具。  相似文献   

15.
《古镜记》作为唐代文言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叙事艺术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古镜记》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两个层面。从叙事学研究理论出发,通过对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作品所蕴含的叙事艺术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6.
较中国古代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的全知叙事模式,近代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作方法,增强了小说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背离与超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篇章叙述人称指称偏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并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人称指称的使用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误:人称指称的误用、人称指称缺失、人称指称缺少先行词和人称指称指代不明等.造成以上偏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母语的干扰、"下意识"的迁移、缺乏汉语语感、教师教学指导不足及学生自身思维的混乱等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三个层面,揭示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为了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并在对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之后,将第四代电影导演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纳入中国电影文化中的整体框架之中;在第四代之前的历史表象呈示和第四代之后的历史重构机遇之间,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英雄无父"母题是古代民间叙事史诗中的一个共享性的母题。它在中国叙事文学中被大量运用。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到当代的电视剧创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它不只是叙述着故事,同时也对塑造中国文化经验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英雄无父"母题在中国叙事文学的发生与演变中,找出中国民间文本被规约的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蒲松龄在诸多"异史氏日"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对二者有关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发展趋势,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