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2.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洁教授指出:“道德教育就其根本宗旨上来说是‘成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行的教育。”要成就一个人的德行,必须在实践中促其养成。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有义务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他们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生活,用行为去创造生活,为他们在多元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世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4.
品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才能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目前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学关注度都在理论知识中,忽视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就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实践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品德教育能够深入学生心坎,真正发挥作用,我们的品德课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品德回归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我们的品德教育是有生命力的,才真正是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从而保证我们的品德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薛红 《考试周刊》2010,(31):170-171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文主要阐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小燕 《成才之路》2012,(29):60-60
正品德教材,将成长的烦恼精心串编,却留下无数令人遐想的空间。巧用教材留白,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充分发掘各类课程资源,重组教材,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我们的创想,拓宽教学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文章来自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以课堂为起点来实现生活化教学,加强教学和生活之间的沟通,让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三个方面阐述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注重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2.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图文载体,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插图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  相似文献   

16.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王新霞 《新教师》2019,(9):67-68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的培养如果脱离了生活,一切就是纸上谈兵了。现行的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以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来构建教材内容,关注儿童的生活,以此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与生活的逻辑,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构建有效课堂。以下,笔者就如何立足学生生活,优化品德教育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堂的要求越来越高,向45分钟要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说英语,乐于学英语,使学生乐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合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学也应该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感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感悟“音乐回归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谢玉妹 《考试周刊》2009,(24):198-199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理应成为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