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不同意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解释为“食足.兵足,老百姓对政府诚信”,而应为“使食足,使兵足,使老百姓相信(或信任)自己”。  相似文献   

2.
其实"兵带兵,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兵教兵"使学生学会合作,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兵教兵"可以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指导学生虽然不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行使教师责职,对实训小组负有指导、管理责任,根据实训要求合理按照程序安排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增长学生才干。  相似文献   

3.
本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分组、"兵教兵"实施、课堂管理、小组评价等方面探索了"兵教兵"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初步摸索出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小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读、问、悟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直是语文教学探讨的问题之一,现在,我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在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课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上将对外传播的翻译问题划为两类:误译和过于直译,诠释对外传播翻译中“信、达、雅”三字标准的含义。并辅以实例指出,如果译员能将“信、达、雅”正确贯彻到对外传播的翻译实践中去,就能得到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的对外传播译稿。  相似文献   

6.
《信人》从儿童的视角续写成人世界错乱架构下的儿童幽默的集体记忆,揭示了文革中以信人为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守和捍卫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坚定守望,反思了法制缺席下,人性及道德崩溃对社会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读、问、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一、在“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读”可以分为课前“读”,课上“读”,课后“读”,尤以课前“读”至为重要。所谓课前“读”,即为预习性自读。预习性自读中,学生要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性感知。通常做到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读、会写、会释);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学生感动的语句;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提出问题。课上“读”就是教学中要做展示课题引导读,根据兴趣自由读,检查效果汇报读。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且能有所创新。"问"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提问质量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那么,语文课堂上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10.
《论语》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范畴。如仁、义、礼、道、德、孝、信、直、勇等,大致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文章谨选上述思想范畴中的信,从其类别("友信"、"政信"、"性信")及其与各类思想范畴的关系来阐述《论语》中信的含义,同时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和基本范畴的界定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论语》中“人”“民”两字的含义为着眼点,集中分析两字在共用,单用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阐释两字在《论语》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科技创新发展,中国迫切需求越来越多具有与世界交流能力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对外交流及创新能力,是当前医学教育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双语教学体验拟从“信、达、雅”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身反应法(TPR)的内涵,总结了该教学法的优势,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对TPR新的理解和认识——TPR适用于零基础的民考民学生,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巧妙运用肢体语言,科学设计课堂指令,读懂学生,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信客》一文中,作者多次设置了两难选择的境地,两难的构思,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余地。作者只是根据他的思维方式,给《信客》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反倒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样的两难构思,恰好成了读者思维的催化剂,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深刻思考可以由此而触发。作为文化而言,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只有这样的两难构思才能充分表现其魅力。两难构思造就了《信客》主题的丰富性,充分展现了魅力,从而吸引读者,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更自然、更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秦琼、单雄信与关羽、宋江一样,是历史和文化结合的真实存在。但他们的特殊性在于并不能简单贴上"忠义"或者"侠义"的标签。在他们形象流变的过程中,不但反映出正统文化与江湖文化的差异,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分别从正统伦理与江湖伦理出发完善人物品格的双重努力,渗透了对传统"义"文化的沉痛反省,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现实、时代氛围,很值得注意;也带来对小说创作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比较流行的对儒家人学观念的理解包括几种:宗法人伦的人学观念、整体性的人学观念、私人和公民的人学观念、焦点和场域模式.这些解读有其有效性,但在反映孔子思想面貌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其中把<论语>中的人学概念看作是意义性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超 《考试周刊》2012,(63):47-48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问、议、导、练"教学法,可细分为"灵活导入—目标问题—阅读自学—议论研讨—引导点拨—能力训练—反馈矫正—布置作业"等几个小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依据每节教材的内容不同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增、删、并、调等,或侧重于一个或几个小环节,或个别环节交叉进行教学,但必须体现"三为主"原则,增加学生的活动,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老信客认为自己失信无法再做信客后,这样对接替他的年轻人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后一个“信”字即“诚实守信”之意,两代信客也基本上恪守了这个准则,许多读者也认为此文是褒扬信客之“信”,让人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的。真的如此吗?我们试按以下思路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20.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