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等成了教育的主流选择和亮点。同时,“惩戒”成了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老师们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各类媒体对体罚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屡屡曝光,更使老师们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2.
现在,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仍然使用体罚。有的教师,即使在学校里从不打学生,而对自己的子女则仍旧使用体罚。这些家长的共同苦衷是教子无良法,只得求助于体罚。教育孩子是科学,是艺术。要真正掌握和运用它确是不容易的。在六十年前,陈鹤琴先生就说过“用体罚以指导小孩子易,不用体罚而用别的良法以指导  相似文献   

3.
一天,一个学生向我告教师的状:“因为有点私事,今天我没上课间操,也没请假,班主任老师非得要罚我在操场上跑两圈。我对老师说,这是体罚。老师说,不跑步就别上课。校长,老师体罚学生对吗?不让学生上课对吗?”我回答道:“老师体罚学生不对,不让学生上课也不对。你违纪在先,虽然老师纠正违纪行为的方式不对,但动机是出于维护学校的纪律,也是对你的健康负责,不是和你故意过不去。你没有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指责教师体罚,这就把事情闹僵了。要想解决问题,双方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不对的地方。不出操却不请假对吗?如果有错误就应该向老师承认,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勇敢者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恨铁不成钢”这句成语,人们经常使用它。然而,一些家长和老师却把“恨铁不成钢”的本意扭曲了。比如,有的家长把对子女操之过急的种种情绪谓之“恨铁不成钢”,又比如有的教师把对学生的呵斥、体罚、乃至武力惩处(即抓、推、揉、拧、打等)也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恨铁不成钢”这句成语,在这些家长和老师那里已完全丧失了它的本意,成了为自己的过失教育而设置的遁词,实在愧对这句成语了。 扭曲“恨铁不成钢”本意的家长和老师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由于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依然存在,主观上由于本身思想素质和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但是不管如何。这种“扭曲”,给孩子生理和  相似文献   

5.
首先,打耳光肯定是体罚了。我这标题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并非所有老师都可以成为体罚的主体;二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体罚的对象。能够体罚而不会造成恶性后果的老师必须是平时与学生关系不错的老师、师生关系一直融洽、和谐,老师深受学生信赖,这样,“一气之下”的体罚就成为学生可以理解,也愿意服从的手段。换句话说,平时的功夫抵消了体罚的负面效应,正所谓“收效在一  相似文献   

6.
2009年01期《体罚》一文,虽然作者教育体罚运用的很巧妙,读后却有些上当的感觉。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比如扎了老师的车胎,老师本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更何况,老师从自己的感受进行推测,先入为主地把被批评的学生认定为作案者,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7.
在一片严打声中,教育中的暴力(体罚和变相体罚)近于销声匿迹。但是老师们对学生伤害更深的另一种惩罚——教育中的“软暴力”,也称之为“心灵施暴”,正在体罚之后延续……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眼里,学生都是孩子,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受到保护。时常听到老师体罚学生的新闻事件,而我与学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子女一样,我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当然,我的一片爱心也  相似文献   

9.
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严格禁止的教学违规行为,但个别老师却认为,体罚是老师树立威信所必要的“震慑行动”。因此,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给老师本人和学校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触犯刑法,严重影响教师的声誉,破坏教育的形象,违背了教育是传播文明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最近媒体多次报道教师严重体罚学生,引起社会、家庭、学校广泛关注,如广东的“巴掌老师”、“教鞭老师”和河南的“撕脸教师”等。尽管全国各级教育部门也一再强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然而学生受到教师伤害的事件仍然时有报道。笔者认为完全是那些教师没有掌握好惩罚的“度”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听说上级部门要来学校检查,师德师风也是检查内容之一,老师们这几天可忙得不可开交。班主任老师特地上了一节“思想准备课”。“同学们,有上级领导要来学校检查,如果找到哪位同学谈话,就不许随便乱讲,知道了吗?”学生齐声回答:“知道了。”师接着便问:“老师有体罚过你们吗?”学生大声说:“有!”老师一脸愁容:“即使老师体罚过你们,也是为了你们把学习搞好,不许那样说。”师又追问:“老师体罚过你们吗?"“没有!”“有——”其中一位学生拖长了声音压过其他同学。老师用严厉的目光盯着他。“对……我刚才没听清楚,我错了。”那位学生忙支支吾…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来,一部分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处分的消息不时传入校园,使老师们意识到了体罚学生的严重性,老师们相互告诫,不能再体罚学生了。并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不要再体罚学生了,管他能学到多少。”就这样,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异的情景:老师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因不敢体罚而不再过问,对成绩后进的学生听之任之,导致绝大多数班级的纪律日趋涣散,班风渐坏。 这一情景应引起我们教育界所有同仁的重视,我们必须寻求一条解决的办…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在我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子女方面,张恨水有着自己独到的方法。 张恨水常对孩子们讲,他本人是从封建礼教中“过”来的人,深深懂得封建式的教育对儿童的束 缚。所以,张恨水从来不对子女进行体罚、打骂。当孩子们上学后,他对子女们的爱好、兴趣从不干涉,让他们充分发挥天性。但是,张恨水对孩子们的学习则抓得很紧。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不管你们长大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懂得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是不行的,要有起码的知识。”并  相似文献   

14.
作家张恨水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张恨水对孩子们讲,他本人是从封建礼教中“过”来的人,深深地懂得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束缚。所以,他从来不对子女进行体罚、打骂。当孩子上学后,他对子女们的爱好、兴趣从不干涉,让他们充分发挥天性。但是,张恨水对孩子们的学习则抓得很紧,曾语重心长地说:“不管你们长大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懂得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是不行的,要有起码的知识。”并说“你们如果有兴趣,我来教你们。”孩子们高兴极了。于是,每天晚饭后,他都让孩子们去他的书房“上课”。有一次,听女儿在院子里费劲地背着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徐州市十一中学是地处贾汪矿区的普遍中学,学生中70%是矿工子女(主要是韩桥煤矿和矿务局水泥厂的职工子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家长直截了当地对我们老师说:“只要你们老师能看住孩不出纰漏就行,长大能替老换幼就算完事。”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在哪个班,班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1986年4月12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10月31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第16条第一款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本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法》第37条第二、第三项规定:“老师有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  相似文献   

17.
张文斌 《师道》2002,(2):26
上课了,小孙、小迟突然跑来找我,羞赧间带怨气:“老师,犯错误罚写说明书,算不算体罚学生?”我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都有规定,教师员工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老师罚你们,是什么原因?要说实话。”小孙和小迟一听来了精神。一个说:“我就旷课三次。”另一个说:“我不就是迟到七次吗?班头,有时候就喜欢小题大作,不过,现在可是法制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来,人们可能陌生得多,不过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不陌生。在校园里,我们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某位老师对某个学生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有的老师在评价某个学生的时候会…  相似文献   

19.
体罚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体罚学生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 ,或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 ,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有调查表明 ,教师中认为对学生的体罚应绝对禁止的占 39% ,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 6 1% ,其中 2 3%的教师振振有词地说 :“体罚也是教育方法之一 ,应允许。”体罚学生屡禁不止 ,几乎校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体罚伤害事故屡屡发生 ,触目惊心 ,请看下面材料。  一、体罚学生伤害事故案例泰兴消息。 2 0 0 1年 3月 2 0日 ,泰兴市河失镇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某因未完成家庭作业而被代课的语文老师印某用小木棒击到右眼部…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体罚、变相体罚似乎已成为每个老师不可碰触的“高压线”,要想为“罚”讨一点说法,真有点不合时宜,但笔者却觉得很有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