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西 《初中生》2010,(1):54-57
现今,全球变暖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英国科学家麦克古尔则宣称,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人类将面临自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为了拯救地球,科学家们设想出了许多“怪招”。下面就是这些“怪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相应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自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灾难,为了拯救地球和人类自己,各国的科学家们已经想出了大  相似文献   

3.
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正日益明显。不久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更是作出了“可怕”的预测: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将上升3.5摄氏度。为了拯救地球,也就是为了拯救我们人类自己,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减缓和抑制气候变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近期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之内灭绝,人类因此受到的灾难性影响将无法估量。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拯救地球”的惊人构想。“太空盾”抵挡阳光辐射这种想象实在有些疯狂  相似文献   

5.
引言 全球污染日益加剧,地球已经向人类亮出“黄牌”,如果人们再不关注污染问题,没有拯救地球的意识及拿出具体的措施来减少污染,21世纪人类可能被开除地球的“球籍”。本篇文章借高中英语课程《savingtheearth》之机,在学生学习完这节课后,设计了基于GoogleEarth的以“拯救地球”为主题的研究性课题。  相似文献   

6.
百科文摘     
100年前的6月30日,一颗火球从天而降,造成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这次事件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尽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微乎其微,但由于其危害性大,科学家已经着手建立一个监测网。俄罗斯研制的“RT-70”雷达功能强大.美俄有意借助它来探测可能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大约2.5万颗小行星。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科学家计算,到2029年,直径近300米的“阿波菲斯”将与地球距离不到4万千米。2036年,受地球引力影响,“阿波菲斯”的运动轨迹有可能发生改变,与地球“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7.
付立  姜会仁 《教师博览》2007,(12):50-51
从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来讲.人类是生物界的小字辈.与30亿年前就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的古老生命相比.人类的历史最多只能追溯到200万年前,显得相当年轻。从人类有幸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跨度来看,区区的200万年(其中只有数千年与文明相伴)与恐龙称霸地球的1亿几千万年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然而却有科学家建议在地球演化史上标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纪”.因为在这一时期.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之大已经不亚于大自然本身的活动.在地球的演化进程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2013年幻想小小说风暴强势来袭,请看一等奖作品——《让爱拯救地球》! 科技高速发展,是幸福还是灾难?对于未来,谁也没有办法现在就去把握。但爱,却能从今日开始。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熄灭。”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也能欣欣向荣。”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未来,也许只能依靠爱。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是多事之秋:云南持续干旱,青海玉树地程.南方大范围洪涝.甘肃特大泥石流……“百年未遇”竟变成了近年多遇,我怎能不为地球母亲担忧?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肆无忌惮破坏环境的报复与惩罚。拯救地球,匹夫有责。我决定赶快行动,从小事做起,让高家人低碳起来。  相似文献   

10.
热点素材 2009年是一个“气候变化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结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应当何去何从.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系着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因此,它也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相似文献   

11.
拯救地球     
“地球太危险,你快回火星吧!”周星驰这句无厘头的语录曾红遍大江南北。今天,人类却真正希望还有一个适合生存的外太空,因为,地球,实在太危险了。20年前,迈克尔&#183;杰克逊声嘶力竭地呐喊“拯救地球”,在今天听来更加震撼更为急促。  相似文献   

12.
兰西 《初中生》2010,(3):72-75
地球上目前拥有65亿人口,这也是地球上人类最拥挤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在谈论“人类时代”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譬如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人类生产的化学物质污染了海洋和河流,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自己的摇篮——地球的认识,自古以来,既有许多美好的传说,也有不少迷茫的误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地球逐渐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日益精深,又有许多新发现,所以人类必须不断地重新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质量在增加 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人类将它应用于天文学上,算出地球的质量是5.98×10~(24)千克,其实这个数据除了“粗略”之外,还具有“瞬时”性。据有关科学家研究测算,每年约有千万吨“宇宙灰尘”落在地球上(当然包括各种陨石之类),这些“灰尘”除了部分可  相似文献   

14.
欧阳自远 《大学生》2013,(Z1):108-109
正我们找到规避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办法研究小天体关键的问题是(它)以后还撞不撞(地球)?我的回答是一定会撞,因为这是自然现象。那么人类能不能逃过这一劫?大家提出来很多方案,我参加了一个叫人类紧急状态会议的国际会议。大家讨论了四个紧急状态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小天体撞地球,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规避小天体、拯救人类?会上提出的有些对策毫无根  相似文献   

15.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10):22-23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常被人们称为“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46亿岁。这是怎样得来的? 从很早开始,许多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有人试图通过测算海洋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假定在地球形成之初,海洋中的水全部是淡水,经过后来漫长的演变,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盐分流入海洋,从而逐渐形成含有盐分的海水。如此一来,只要知道了海洋中盐分的总量和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分带入海洋。就能估算出地球的“年龄”。但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一是不能肯定海洋在形成之初就全是淡水。二是海水中的含盐总量和河水携带入海的盐分谁能估算出来?更不要说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巨大变化。因此.此法行不通。  相似文献   

16.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30):22-23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常被人们称为“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46亿岁。这是怎样得来的?从很早开始,许多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有人试图通过测算海洋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假定在地球形成之初,海洋中的水全部是淡水,经过后来漫长的演变,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盐分流入海洋,从而逐渐形成含有盐分的海水。如此一来,只要知道了海洋中盐分的总量和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分带入海洋,就能估算…  相似文献   

17.
小雨 《宁夏教育》2005,(2):37-3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预言:尽管地球难以养活快速增长的人类,但人类有可能成为不食烟火的“神仙”。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5,(19):28-29
目前,地球拥有77亿人口,这也是地球上人类最拥挤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在谈论“人类时代”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譬如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人类释放的化学物污染了海洋和河流、人类滥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美国科学家艾伦·韦斯曼博士在其新书《没有我们的世界》中,对没有人类的地球将会出现哪些戏剧性的变化,进行了大胆的科学狂想.  相似文献   

19.
孙忠民: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然而,地球上急需拯救的岂止是海洋。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植被遭破坏、土地沙化、河流干涸、环境污染、酸雨、厄尔尼诺……人类可以说承受了有史以来最严...  相似文献   

20.
全球平均气温越来越高,我们要如何拯救"高烧"的地球,现代科学技术又能为拯救地球做些什么呢?去北极造冰?给冰川盖上毯子?这些拯救地球的方法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却是一些科学家正在努力"攻关"的科学课题,他们希望这些非常规的办法能够降低全球变暖带来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