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以"工具性"为主,还是以"人文性"为重,成为语文新课改争论的焦点,文言文教学尤甚。当"工具论"一统天下时,很多语文教师将文言文课上成语言课,上课采用串讲直译的方法,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为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对文章的人文内容,则是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加以概括归纳,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高。而当"人文论"大行其道的时候,很多教师又披着课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当教师像是那小孩走路,扶他一把是随时准备放手的。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教,要准备不教。”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对语文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最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根据叶老的指示作了一些探索,有一点体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困难,主要是语言隔阂问题。过去由于“四人帮”的捣乱,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被取消了,学生没有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之乎也者”几乎一无所知。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文言文的教学是用讲解和翻译法,也就是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叶老  相似文献   

3.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言"的讲解,花费大量精力向学生灌输字词含义及文言语法,而对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等品味鉴赏少之又少,忽视文言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串讲":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文言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它的文学色彩;只注重单向讲解,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悟。本文将就如何教授文言文,培养学生热情谈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学生难以达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迫切要求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文言文教学改革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以"吃透教材,抓住关键点;历史现代,并举讲解;从教知识,到教思考"三个步骤,实现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吃透教材,抓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的"一发"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点",是突破文言文教学重点、难点的聚焦点与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言文中的语法教学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育界多年来存在的"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曾一度使得中学语法教学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能确定词性,甚至对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这些最基本的句式都搞不清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也要求必须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本文就如何进行语法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课堂上,要把相应的历史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这样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及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不但要灵活、科学、有效,还要从学情的角度出发考虑和改善教学方法,对于学情的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学习方法、习惯、兴趣、成绩等都是怎样的;设计理念有三个方面: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设想。让学生积累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对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赵彬 《现代语文》2010,(12):87-88
当前文言文的教学,大体上是以翻译句意为主,教师强调学生对关键字词含义的记忆,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实”。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降低,让学生难以体验到文言文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建议,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实”,也应该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虚”。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及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学习,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在执教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为考试而教",习惯于埘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公式化讲解,习惯于把语文知识肢解为"字、词、句、篇、修、语、逻,文"等孤立的内容.要学习传统文化,文言课文就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简单,就是教师照着教参串讲。学学生忙着记、背、练,学得累而烦。陈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学习缺乏激情和互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没有得到提升。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策略。一、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把文言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批判性地吸收古人的观点,从而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正黄厚江老师在其著作《还课堂语文本色》中,有这样一段话: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教学内容萎缩。很多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只有"言"没有"文",而所谓的"言"的教学又异化为文言知识的教学。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15.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文言文自身含蓄难懂、较为枯燥,让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敬畏有加。于是,文言文教学是教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有效推进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运用、知识迁移、灵活运用、优化课堂模式等四个方面,对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论题,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与文言文教学的“字字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争华 《文教资料》2007,(32):102-103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文言文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其语言习惯、文言词汇、语法结构等不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次呈现、运用、交流,因此,要比较准确地把握好一篇文言文的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已非易事,至于深入了解这些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更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尽可能讲得细、讲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本文主要探讨课堂中的"字字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复习,学生叫难,教师也叫难。如此,文言文教学效率自然不会很高。怎样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呢?有没有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办法呢?本文就是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的文言文"三关"复习法。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文言文就是从春秋后期到西汉时期的书面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这一目标。要想这一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也必须寄托于对文言文的学习上。而由于文言文反映的历史悠久,作者的生活阅历以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导致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句式、词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用说文言知识积累并不丰富的学生了,就连教师有时对文中经常涉及的一些文言文知识,也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4,(A3):32-33
文言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枯燥和"天书"般的语句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是文言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不仅需要考课内文言文,还需要考课外文言文,学生光学文言文是不能实现举一反三的,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虽并不是特别高,对于初中生而言,只要求学生读懂即可,但读懂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何况考试过程中还要拓展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找到"捷径",注重诵读、积累、欣赏和对比阅读四个方面,使他们顺利迈过文言文这个障碍。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项,也是学生得分差异较大的一项。由于文言文使用古代汉语的字词、语法和造句结构,通常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推断和猜想出实词的意思,才能对文言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因为学生的学识有限,如果遇到生疏的实词,并且做出不合实际的猜想的话,那么可能就是"一着不慎,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