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叙"是很古老的一种修辞方式,但对它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晚,而且多择取古代汉语的材料,好象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其实,现代汉语也在大量地使用着.本文将择取现代汉语的材料,对"合叙"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合叙"有多种不同的叫法.有的学者叫做"并提式",有的学者叫做"分系式",有的学者叫做"分承",有的学者叫做"双提分承句",在杨树达的《汉文文言修辞学》里称为"合叙",并有专章予以例证.  相似文献   

2.
同素逆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构词现象,本文通过讨论同素逆序词"来往"和"往来"发现其在古代汉语词义并比现代汉语多,是词义缩小的表现;"来往"可重叠使用,而"往来"不能;"往来"多用于正式场合,而"来往"则没有限制。  相似文献   

3.
正文言文阅读理解是中学生感到较为棘手的内容之一,尤其是高考题中实词的用法和词义辨别,以及指定语句进行翻译的考查,更是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事实上,只要学生掌握一些方法,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其中,"占位分析法"就是一种不错的辨析技巧。一、"占位分析法"的含义及运用"占位分析法"就是运用句子成分分析的方式,根据现代汉语中主谓宾和定状补的位置特点来确定古汉语语句中一些词的词义和语法作用(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语法形式与结构很相似),其中包括词的活用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要点为:某一实词占据了另一类实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4.
"之"在古代汉语中有动词、代词的用法,另外还有什么用法,应归属哪个词类,这在目前的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出现了分歧.通过分析古代汉语词类划分依据,并借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考虑与目前中学语文文言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之"动词、代词以外的用法应归属助词一类.  相似文献   

5.
"如是说"是一个固化结构,根据"是"语义的指向远近程度,其在构造上有下面两种情形:①如+(是+说);②(如+是)+说。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人们更倾向使用第二种情况,"如是"作状语修饰"说"。在古代,"如是说"经常出现在佛经中,而最常见的便是"作如是说"。本文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两个角度来分析"如是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郁"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三种写法,每一种写法都承载着各自的意思,对此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将利于人们对"郁"字形义作深刻全面的认识,帮助人们理解现代汉语语境中"郁"字的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是一个内涵外延不明显的"混合物",与古代汉语、普通话、欧化以及方言等有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不是对立的敌我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现代汉语也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是从口头语的角度命名的,现代汉语则更强调书面系统;欧化是现代汉语改造、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但现代汉语的本质仍然是汉语,而不是被欧化了的外语。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假设连接词的词频,各自在假设连接词语表达系统中的功能负荷量等语言特征,以此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如果"和"要是",前者占了大半的比例。古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以"若"开头的词组"若不""若是""若非"等,总共约占一半,"如果""要是"次之。由此可以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重要的假设连接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若"开头的词逐渐失去核心地位,而之前相对较次的功能词取而代之。研究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现代汉语对双音词的偏好,以及对词语的语义分工。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强化特色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批准成立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周年。按照孔夫子“三十而立”的说法,广播电视大学已经进入了“而立之年”。  相似文献   

10.
薄建磊 《成才之路》2014,(24):51-51
正时间无始无终地流淌,本无所谓快慢,但在人的感觉中,就有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每个人都在清醒与懵懂间走着各自的路,一条有始终而无法重复的路。走过每一段都如在人生的路口,可以驻足,展望或回眸、小憩或思索。我们教师又何尝不如此呢?恍惚间,步入而立之年,真是感慨良多。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人到三十,生活仿佛不再多姿多彩,世界归于现实本色,立业、自立,无法逃避。从此抛却轻率,背负责  相似文献   

11.
“于”和“於”是古代汉语中两个重要的虚词(非纯粹虚词),在古代典籍里出现得早,使用频率高,词性、语法功能灵活多样。现代汉语中“於”简化为“于”,看不出二者的差异了,而古代汉语中“于”“於”相互间很不简单:有时二者毫不相干,有时二者如孪生兄弟;有时既能互相代用,又各自保留着其独特个性。本文拟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有些数词在古今汉语中用法不尽一致。如"亿",现代汉语是"一万万",而古代汉语除表示"一万万"外,还有时是"十万"的意思,如"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其中"亿"就是"十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X’+之际"格式的主要用法是表达时点,这一用法是由"‘X’+之际"的空间用法引申而来,大约在春秋时期"‘X’+之际"就已经发展出时间用法。"际"的逐级引申,带动了整个格式的发展,在古代汉语中"际"可以单独使用表达时点,现代汉语中"之际"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学界的"状语后置"说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预设前提,以"今译"和句式"变换"为理论支点,是"以今律古"。将语义结构混为句法结构,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文言句子中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误为后置状语,不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又与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事实相矛盾。"状语后置"说应该否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敦煌变文中的助动词“能”穷尽性描写和历时比较,可见古代汉语也已产生的助动词“能”的基本意义在敦煌变文中继续使用并延续到现代汉语;引申意义变化较大,古代汉语所没有的表“某种用途”、“情理上许可”等意义已在敦煌变文中使用,而现代汉语助动词“能”表示“环境上许可”的义项尚未出现。敦煌变文中的助动词“能”不仅继承六朝以来形成的“助动词+vP+不”的反复问句式,而且具有了现代汉语反复问句结构的“~不~”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讲授,早就有“法”可依了,而古代汉语似乎还没有“章”可循,特别是在语法分析和使用术语上,仍有众说不一的情况存在,学习和讲授都有诸多不便。为此,笔者就采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的术语和方法来学习和讲授古代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今“法”为古用,保持古今一致,减轻学习和讲授古代汉语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向”一词还有“看(见)”的意思,大致经历了朝北的窗户一面对、朝着一看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及方言中仍然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需要补入。  相似文献   

18.
讲到古文作品中的文言虚词,普遍认为其主要表示语法作用,甚至有人主张"虚词是完全表示语法作用的"。如果不是简单化地采用"以洋律中"的姿态,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尤其是文言)虚词并非语句构造之必需,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在古文作品当中,虚词的调用更多的是作者行文表达的需要。所以,在古代汉语课程及古文阅读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文言虚词的辞章价值予以充分的关注,通过虚词去把握文本行文的语气与脉络,是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同时也是古文阅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最+动宾词组"格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里存在,已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并仍在发展。通过对现代汉语三个阶段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形式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呈向上型发展。其具体表现是:动词数量不断增加,受"最"修饰的动词和动宾词组的语义类型越来越丰富,句法功能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和语法现象是不同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并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中第一人称的使用情况即值得我们探讨。在王季思注本《西厢记》中,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喒"字。在此,就此注本《西厢记》中的这个字进行举例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