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立璋 《世界文化》2009,(12):14-16
“愤怒的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英国文坛的一群青年作家的总称。更确切地说,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因为它既无明确的文学纲领,也无固定的文学团体或文学主张。“愤怒的青年”这一名称最初来自新闻记者莱斯利·保罗的同名传记,后来评论家借用该名称指称那些愤世嫉俗的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2.
蓝菲 《世界文化》2008,(12):16-17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化之林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作家。他曾经获得过“富门托”文学奖,“布克”文学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等多种国际文学大奖,是继聂鲁达,卡彭铁尔等大师之后拉美文学史上又一位独具魅力的文学宗师。  相似文献   

3.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上层阶级最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家,英语散文大师。沃的作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至今依然备受欢迎,尽管时常有人批评他为人势利和极端保守。由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作的作品中含有的宗教思想,他有时被称为“天主教作家”。伊夫林·沃生于伦敦,是一位出版商和文学批评家的次子(长子亚历克·沃也是个成功的小说家,并为比自己声誉更高的弟弟写作了一部传记)。沃在英国一所著名的男子中学读书,随后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洛以其“对于当代文明富有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这种文明所作的精妙分析”而于197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金。贝洛是美国众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而目前尚健在的两位作家之一。贝洛是当代一位有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意识流”、心理分析、时空倒错等现代派表现手法;但是,他并没有割断自己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读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见到欧洲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观念”。所以,也有人认为他与德莱塞是一脉相承的,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城市自然主义作家”。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库斯·坎利夫赞  相似文献   

5.
间谍博物馆     
华盛顿一家新建的最现代化的私有国际间谋博物馆中,间谍工艺显得生机勃勃。提到间谍,也许人们心里会想到“阴险”这个词,然而,我的女儿在八岁时曾画了“好间谍气球”和“坏间谍气球”,以图形的形式指出间谍有好有坏。他们的确有好有坏,当然是取决于他们是为你工作还是为你的对手工作。就像爱丽卡(我女儿)的画中所表示的那样,“好间谍气球”在纸的一边,而“坏间谍气球”则在纸的另一边。间谍也许会同时为双方服务,好坏同时兼备。不管是好是坏,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间谍无疑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大多数人都对间谍神秘并且极度危险的工作如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6.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别名。不少外国作家常以笔名闻名于世,而他们的原名反而被人们遗忘了。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原名“彼什科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里是“痛苦”之意。高尔基家境贫困,他自幼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不忘记自己的经历,所以取笔名为“...  相似文献   

7.
<正>一、两位间谍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颇有争议的现代知名作家,而他的间谍身份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有人说格林天生就是当间谍的料,因为如果他有什么秘密,别人就绝对不会知道;另外是因为格林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抉择。其实格林小时候就做过间谍梦,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格林的父亲是他就读的高中的校长,他的哥哥雷蒙德不仅是级长而且还是学生会主席。在这样的环境下,格林觉  相似文献   

8.
王希 《世界文化》2008,(11):18-19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是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者,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被称为“作家里的作家”、“拉丁美洲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9.
说到20世纪叱咤美国文坛的巨匠,人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提到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的恐怕不多,殊不知,我们提到的这些文学巨匠大多受到过安德森的深刻影响,或者可以说他们有些人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成功的。他被福克纳视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著名的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也称他为“作家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ates)是墨西哥杰出的小说家。与他交谈,仿佛是在与一部知识百辩全书对话——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啊,对了,还有想象的,真是无所不包。富恩特斯不仅是当代蓬勃发展的拉美文学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大使、大学教师和社会批评家。简而言之,他是一位拉美文学家。然而,这位作家却以他那谈吐优雅的外交家风度否认了这个美称。“在拉丁美洲,作家相当于西班牙语的‘饱学之士’。哦,这我可担当不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好的作家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倒是能提出不少好的问题。”富恩特斯从事写作已有30年了。他是他的国家最有发育权的代言人之一。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曾在1975年至1977年间出任墨西哥驻法大使。  相似文献   

11.
在距离巴黎十四公里的小镇布日瓦尔,有一幢规模不大的两层楼房。迄今为止,在所有的法国旅行指南和游览图上,这所建筑物都依照俄罗斯的习惯称之为“农舍”,虽然它与这个名称根本不符。给它取了这个名称可能是由于在法语中没有“别墅”一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曾在这里居住过。屠格涅夫是按照俄国的传统建造自己的房子的:木质结构,带有雕花的装饰品,窗户上装着护窗板。这座“农舍”位于塞纳河畔的一个陡坡上。在附近的稍低处,是与屠格涅夫长年交好的波琳娜·维阿尔多的房子。四周,延伸着一片林木蓊郁的梣树园,因而庄园取名“亚谢尼”。屠格涅夫曾在布日瓦尔从事过大量的创作。他在构思文学作品时,喜欢独自在公园里漫步。他白天写作,晚间去维阿尔多家里。他在那里有许多朋友。  相似文献   

12.
汪汉利 《世界文化》2008,(10):10-11
索尔·贝娄是一位犹太作家,却并不喜欢被贴上“扰太作家”的标签。作家专门作出过声明:“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时是犹太人,只知道自己是索尔·贝娄,我也从未努力要使自己犹太化。”贝娄之所以对“犹太作家”很反感,是因为他不愿意仅被看作是民族作家。在贝娄看来,他所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真理,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加纳阿克拉市出版了大部头著作《外科原理》,深受非洲出版商与销售商的欢迎。他们说,“这是非洲在著书与出书方面站起来的标志”。今年举办的津巴布韦第12届国际图书博览会所要展示的正是这一点。在这一届博览会上,约有5万多人云集于此,其中包括数百名西方颇有影响的出版商、作家经纪人、书商、图书馆专家及教育家。去年,国际出版者协会正式承认了该博览会.全球图书博览会每年有数百个,但获此殊荣的只有24家。津巴布韦的出版商与销售商布里克希尔说:“这个博览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整个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国家。…  相似文献   

14.
乔治·奥韦尔的作品在英国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两个时期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和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作家一样,奥韦尔也持左翼的观点,但他选择了与社会最低层的、贫困的人们一起生活,因而观点更为激进。这样,他从英帝国上层社会的一名成员变为一名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叛逆者。他拒绝接受“英国绅士”合乎礼仪的、体面的行为作为他人楷模这样的观点;因此,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新型英国“工人阶级”文学铺平了道路。作为思想家和作家,奥韦尔完全是一位个人主义者,代表了以各种古怪的方式不断呈现于英国文学中的英国人性格的某种品质。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步“五四”运动之后尘,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也以普及白话文为突破口,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台湾作家朱西宁在《回归何处?如何回归》一文中说:“当初的民族文学,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也有的连带反抗它的资本主义侵略——代表性作家如杨逵,据说他的两位公子一名反帝,一名反资,真是彻底而现身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台湾文学就为自己定了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国文学。 张我军、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自称旧文学的“清道夫”的张我军,年轻时代曾赴厦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  相似文献   

16.
李有观 《世界文化》2010,(11):43-44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世界闻名的作家还曾经当过“业余间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潮至晚唐有一番大的转折,这就是词登上了文坛,并渐进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一词与诗相比,有两大特征:第一,词的精神属于“歌”的世界,而不象诗那样很早就从汉、魏的“歌”中独立出来,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世界。第二,在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上,同与诗相比,显得更为集中化、典型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说,词是中国文人的特殊形态的“歌”。词起源于市井歌谣。早在唐代,民间艺人们就开始应乐调节奏的抑扬亢坠,填入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倚声填词”。新的诗体——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词诞生于民间,其初创期的…  相似文献   

18.
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姓波波夫,一生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特写。他是高尔基的好友。列宁对他很尊重,1920年曾给他写信说:“我很愿意告诉您,工人和我们大家是多么需要您的作品。”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31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将此书译成中文,由鲁迅亲自校编出版。鲁迅先生说这部小说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认为绥拉菲莫维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见《鲁迅译文集》第八卷283页)。现将绥拉菲莫维奇的孙女伊斯克拉·波波娃的一篇回忆文章介绍给读者,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一次在信中诙谐地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是沙皇,我就公布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己不能解释其意义的词,就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一百棍。”  相似文献   

20.
"愤怒的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英国文坛的一群青年作家的总称.更确切地说,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因为它既无明确的文学纲领,也无固定的文学团体或文学主张."愤怒的青年"这一名称最初来自新闻记者莱斯利·保罗的同名传记,后来评论家借用该名称指称那些愤世嫉俗的青年作家,其代表作家有约翰·奥斯本、金斯利·艾米斯、科林·威尔逊、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